1、疖子是什么
面部皮肤是人体毛囊及皮脂腺,汗腺最丰富的部位之一,又是人体暴露部分,接触外界尘土,污物、细菌机会多,也易招致损务,因此而引起的毛囊及其附件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称疖,其病变局限于皮肤浅层组织。
相邻多数毛囊及其附件同时发生急性化脓性炎症者称痈,其病变波动及皮肤深层毛囊间组织时,可顺筋膜浅面扩散波及皮下脂肪层,造成较大范围的炎性浸润或组织坏死。
2、疖子的症状
疖子是什么 疖初起为皮肤上现出红,肿,成锥形隆起,有触痛;随即硬结顶出现黄白色脓头,周围为红色硬盘,病员自觉局部发痒,烧灼感及跳痛;
以后脓头破溃,排除少许脓液后疼痛减轻,或其顶端形成一个脓栓,与周围组织分离而脱落,炎症逐渐消退,创口自行愈合,病程中除引流区淋巴结可伴肿胀外,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疖若处理不当,如随意搔抓或挤压排脓,热敷,药物烧灼腐蚀以及不恰当的切开等,都可促使炎症扩散,位于上,下唇,鼻部的疖,因其位于颜面部“危险三角区”。
3、疖子的并发症
如被挤压或挑刺,感染容易沿内眦静脉和眼静脉进入颅内的海绵状静脉窦,引起化脓性海绵状静脉窦炎,出现延及眼部及其周围组织的进行性红肿和硬结,伴疼痛和压痛,并有头痛、寒战、高热甚至昏迷等,病情十分严重,死亡率很高。
一般极少出现严重的并发症。但若机体免疫极度低下,或对疖不恰当的挤压,使脓栓入血,病菌随血液播散,亦可引发疖病、败血症和颅内感染等严重情况。
保持皮肤清洁,防止外伤,讲究个人卫生,避免将油脂沾染皮肤,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平素少食膏粱厚味之品等,可预防疖子肿的发生;
积极治疗瘙痒性皮肤病、痱及各种慢性消耗性疾病,戒除抠耳、挖鼻等不良习惯,经常清洗肛门、鼻腔等匿菌部位或间歇性对这些部位涂搽抗生素等,可减少疖子病的发生。
根据疖子肿的发生部位和病情的严重程度,酌情系统应用抗生素,一般给予青霉素,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亦可选用磺胺类、氨基糖甙类、喹诺酮类等药物,或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同时给予多种维生索。
免疫力低下者可给予免疫增强剂,如左旋咪唑、转移因子、胸腺肽等。
疖子病患者可选用自家菌苗、多价葡萄球菌菌苗或自血疗法。
疖子肿未成脓时,表面可涂搽3%碘酊、l0%~50%鱼石脂软膏、诺氟沙星软膏或莫匹罗星软膏,亦可局部热敷或激光散焦照射。
脓肿形成后可切开排脓,并用凡士林纱条引流,但切忌挤压,面部疖子肿不宜针刺。
不要乱挤压。由于疖子有的生长在面部,不但不好看,而且时间长了容易化脓,很疼,于是有的家长认为孩子长疖子成熟后,只要用手把脓挤出来就好了,专家提醒说,其实长疖子尤其头面部疖子挤脓是十分危险的动作,万万使不得。
不要自行涂药。皮肤任何部位出现红肿热痛,都要及时去医院接受正规处理,切忌自行涂药,尤其是红汞、龙胆紫,对伤口有毒性,易引起痂下积脓。
早期的疖子不能切开引流。
成熟的疖子已化脓变软者,可切开排脓。但面部和上唇的疖子千万不要挤压和随意切开。
未成脓者,可每日外用纯鱼石脂,或鱼石脂硫磺泥膏,可促进炎症消退。
防暑降温是重点。注意保持室内通风,做到防暑降温。定期换洗患者的衣物,保持皮肤的清洁、卫生。
生活护理。首先是注意保持皮肤的清洁卫生,天天洗澡换衣。家里要防暑降温,注意室内通风,使孩子不致因出汗过多而生痱子。对于疖病患儿,一定要隔离治疗,所用过的用品要清洗晾晒消毒。
疖子是怎么引起的
火疖子也叫疖疮,疖子是一种化脓性毛囊及毛囊深部周围组织的感染;痈则是相邻若干个毛囊及其结构的化脓性感染。
致病菌主要是葡萄球菌,由于皮肤卫生不良、皮肤脂溢性物质产生增多、外伤及机体激素水平高而引起。
病原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白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皮肤擦伤、糜烂、溃疡等均有利于细菌在皮肤表面的定植、繁殖、感染。
其他的诱因包括机体抵抗力低下、皮脂腺分泌过旺、、营养不良、贫血、糖尿病和如长期使用激素等。
治疗疥疮小偏方
有一些偏方验方可用于治疗疥疮: 1、猪大板油100g,硫黄粉20g,胡椒粉20g,混合成膏,外用,每日1次,7天为1疗程。
2、雄黄30g,百部30g,艾叶30g,水煎外洗,每日1次,10天为1疗程。
3、硫黄50g,樟脑5g,百部50g,冰片2g,捣烂为末,溶于95%酒精500mL中,24小时过滤即可。用时加温,涂于患处,每日3次,共3~6天。
4、地肤子60g,花椒20g,苦参60g,百部30g,水煎外洗,每日1次,连用7天。
5、桐油90g,硫黄50g,花椒20g。
首先将桐油煎沸,再把硫黄、花椒研末,入油内煎10分钟,贮瓶备用,用时涂于患处。
6、10%的百部酊:百部50g,酒精500mL,浸泡1周,外用每日2~3次。
标签:疖子,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