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齐军在马陵歼灭魏军的著名伏击战。周显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1),魏发兵攻韩,韩向齐求救。齐应允救援,以促韩竭力抗魏。但鉴于战事初起,魏、韩双方实力未损,过早出兵对齐不利,直到韩军五战俱败,情况危急,魏军也十分疲惫,才发兵相救。齐威王以田忌为主将,田婴,田盼为副将,孙膑为军师,运用“围魏救赵”战法(见桂陵之战),率军直趋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诱使魏军回救,以解韩围。这次战役中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制造假象,诱其就范,使战局始终居于主动地位。此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著名战例。此战后,魏国由盛转衰,国势从此一蹶不振,失去了中原霸权。齐国则声威大振,威服诸侯,称霸于中原。马陵之战,同桂陵之战一样,是孙膑军事生涯中的“杰作”,孙膑因善于用兵而名扬天下。
马陵之战爆发于公元前341年。
战国中期,位于中原地区的魏国逐渐强大起来,不断对邻国用兵。公元前354年,魏将庞涓引兵攻赵,包围了赵都邯郸。赵向齐求救,齐威王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西来,矛头直指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庞涓闻讯立即回师自救,孙膑巧妙地在魏军南撤必经之地桂陵(今河南长垣)设伏,大败魏军,擒庞涓(后放回),史称“桂陵之战”,孙膑的这一战法后来被概括为“围魏救赵”。
公元前341年,魏惠王又派庞涓联合赵国引兵伐韩,包围韩都新郑(今属河南省)。韩昭侯求救于齐。齐以田忌、田婴、田盼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经曲阜、亢父(今山东济宁),由定陶进入魏境,矛头直指与大梁近在咫尺的外黄(今河南民权)。庞涓闻讯,忙弃韩而回。魏惠王深恨齐国一再干预魏国的大事,乃起倾国之兵迎击齐军,仍以庞涓为将,太子申为上将军,随军参与指挥,誓与齐军决一死战。
孙膑见魏军来势凶猛,且敌我力量众寡悬殊,只可智取,不可力敌,便决定采用欲擒故纵之计,诱庞涓上钩。他命令军队由外黄向马陵方向撤退。马陵位于鄄邑北60华里处,沟深林密,道路曲折,适于设伏。孙膑命令兵士第一天挖10万个做饭的灶坑,第二天减为5万个,第三天再减为3万个。庞涓一见大喜,认为齐军撤退了3天,兵士就已逃亡过半,便亲率精锐之师兼程追赶。天黑时赶到马陵,命兵士点火把照路。火光下,只见一棵大树被剥去一块树皮,上书“庞涓死于此树之下”8个大字。庞涓顿悟中计,刚要下令撤退,齐军伏兵已是万箭齐发。魏军进退两难,阵容大乱,自相践踏,死伤无数。庞涓自知厄运难逃,大叫一声:“一着不慎,遂使竖子成名!”拔剑自刎。
齐军乘胜追击,正遇太子申率后军赶到,一阵冲杀,魏军兵败如山倒。齐军生擒太子申,大获全胜。史称此战为“马陵之战”,称孙膑的战法为“减灶之计”。
此战后,魏国由盛转衰,孙膑却因善于用兵而名扬天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战争名称:马陵之战
战争时间:公元前341年
战争双方:齐,魏,韩
马陵之战对战双方
1.齐国将领:田忌 军师:孙膑兵力:八万
2.魏国将领:庞涓兵力:十万(阵亡)
3.战场: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
4.战果:桂陵和马陵之战后,魏国一蹶不振,齐国则声威鹊起,称霸中原,孙膑亦名扬天下。
5.伤亡与损失:齐国2,100人;魏国100,000人
中国战国时期,齐军在马陵歼灭魏军的著名伏击战。周显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1),魏发兵攻韩,韩向齐求救。齐应允救援,以促韩竭力抗魏。但鉴于战事初起,魏、韩双方实力未损,过早出兵对齐不利,直到韩军五战俱败,情况危急,魏军也十分疲惫,才发兵相救。齐威王以田忌为主将,田婴,田盼为副将,孙膑为军师,运用“围魏救赵”战法(见桂陵之战),率军直趋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诱使魏军回救,以解韩围。这次战役中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制造假象,诱其就范,使战局始终居于主动地位。此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著名战例。
马陵之战,孙膑因势利导,又一次灵活地运用“围魏救赵”之战术,以强示弱,减灶诱敌,设伏马陵,一举全歼了魏军,取得了决战的胜利。马陵之战,同桂陵之战一样,是孙膑军事生涯中的“杰作”,也是中国军事战争史上的两朵并开的“奇葩”,充分显示了孙膑过人的军事谋略和杰出的指挥才能。马陵之战后,魏国元气大伤,国势从此一蹶不振,失去了中原霸权。齐国则声威大振,威服诸侯,称霸于中原。
孙膑则由此而名扬天下,实现了他平生的抱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齐魏交战
公元前342年,魏国为了补偿在桂陵之战时的损失,出兵攻打邻近弱小的韩国。韩国并不是魏国的对手,只得遣使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在征求孙膑的意见后,决定再次坐山观虎斗,待魏韩火拼一番后才出兵救援,这样则“尊名”与“重利”皆得。韩国在拼命抵抗仍五战皆败后,只得再次向齐国求援。齐威王看到魏、韩两国皆元气大伤,认为时机成熟,于是委任田忌为主帅,田婴为副帅,孙膑任军师,率领齐军直逼魏国首都大梁,再度施展一次围魏救赵;不过这次所要解救的是韩国。
魏军回击
魏国不愿重蹈覆彻,于是停止进攻韩国,转而与齐国决战。魏惠王将攻韩的魏军撤回,并任命太子申为上将军,以庞涓为将,统率10万魏军攻向齐军,要与齐军一决雌雄。这时齐军已深入魏境,欲退不能,因此只得与魏军决战。孙膑针对魏军强悍善战,因而轻视齐军的弱点,大打心理战,先向魏军示弱,引诱魏军深入,再施以出其不意的攻击,一举歼灭魏军,并获得主帅田忌采纳。于是孙膑定下了减灶诱敌,设伏聚歼的谋略。
庞涓之死
结果齐军依计行事,与魏军接触后,立即佯装战败后撤。并以“减灶”之策诱敌,即在第一天挖10万人煮食用的灶,第二天减少至只足5万人用,第三天又减少至仅足3万人用,造成齐军士卒四散逃走,兵力不足的假象。庞涓一如孙膑所料,果然中计,接连追击齐军3天,并因看到齐军天天减灶的情况,得意忘形起来,认定齐军败绩已呈。于是只身带着部分精锐骑兵,日夜兼程追击齐军。孙膑则于魏军必经之处-马陵(今山东郯城一带)设伏。
马陵的通道狭窄,被林木所包围,而且地势险阻,庞涓一旦中计,即无退路。孙膑料到庞涓会于该天晚上赶至,于是以1万名弓兵埋伏于马陵的道路两侧,约定在夜里以火光为号,万箭齐发,并预先把路旁其中一棵大树的树皮剥掉,于其上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的字样。庞涓的骑兵再如孙膑所料般于晚上赶至马陵,庞涓看见有一颗树的树皮被剥掉,上面还刻着字,因此停下来,并命人点火照明,以阅读树上所刻的文字。但他还未读完,齐军已万箭齐发,魏军因没有准备,即时溃乱,庞涓中箭,结果被齐军大败。庞涓眼见无法改变局势,只得大叹“遂叫竖子成名”后自杀。齐军再乘胜追击,结果歼灭魏军共10余万人,并俘虏了魏军的主帅太子申,马陵之战以魏军大败而告结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公元前453年,赵、魏、韩三家灭掉执政的智氏,瓜分了晋国的绝大部分领土,成为战国前期政治舞台上最为活跃的新兴势力。他们一改春秋末叶晋国衰落不振的颓势,迅速向四邻扩张。其中魏国作为三晋联盟的领袖,变法图强,频频击败齐、秦、楚等大国,广略疆土。至惠王时,迁都大梁,战功赫赫,邻近诸侯多来听命,甚至“乘夏车,称夏王,朝为天子,天下皆从”(《战国策·秦策四》),登上盟主的宝座,使魏国的霸业升到顶点。但是不久后便在对外战争中连连告负,尤其是桂陵、马陵之战两度负于齐国,从此国势一蹶不振,退居二流,被迫充当齐、秦等强国的附庸,而不再扮演主角。同一时期的齐国,在齐威王(公元前356—前320年在位)时,任用邹忌为相,实施改革,使齐国“最强于诸侯”(《史记·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强大起来的齐国,不甘心受制于魏国,于是与魏国不断发生冲突,最终通过桂陵、马陵之战取代了魏国的霸主地位。
齐魏桂陵、马陵两次大规模战役
公元前453年,魏国在三家分晋的过程中,得到今晋南原晋国的大部分领土。国君魏文侯(公元前445年—前396年在位)又广泛招揽人才,依靠新兴的“士”阶层进行统治,在当时率先进行一系列封建化改革,注意发展生产,兴修水利,使魏国富强起来,成为头等强国。随着魏文侯、武侯对外战争中不断取得的巨大胜利,魏国已成为事实上的霸主,以至东方的齐国,也要依赖魏国的帮助,才能成为合法的诸侯。
此时东方的齐国虽靠魏武侯的帮助列为诸侯,但齐国毕竟是一传统大国,不甘依附于魏国,在魏惠王时期,就同魏国发生军事冲突。惠王三年(公元前367年),“齐败我观(今河南清丰县西南)”(《史记·卷四十四·魏世家》、《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魏惠王即位后,曾与齐国国君桓公午相约会盟,而“田侯牟背之”(《庄子·则阳》)。齐国在东方以大国的身份,拉拢、挟制周围的一些中小国家,结成自己的势力集团。十四年陈侯午镦铭说,“佳十又四年,陈侯午台(以)群诸侯献金,作皇妣孝太妃祭器”。(陈侯午即田齐桓公午,十四年即公元前361年,魏惠王九年)齐国对淮泗间的小诸侯国开始收取一些贡物,表明齐国对魏国的霸业发起了竞争。而后,齐国在威王时,任用邹忌为相,实施改革。强大起来的齐国,不甘心受制于魏国,于是不断与魏国发生冲突,最终导致了齐魏桂陵、马陵两次大规模战役的爆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导读:战国中期,分晋独立后的魏国逐渐强大起来,不断对邻国用兵。公元前341年,魏惠王又派庞涓联合赵国引兵伐韩,。韩昭侯求救于齐。齐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围魏救韩。庞涓率军回师后,魏惠王以太子申为上将,宠涓为将,率部十万迎击齐军,齐军诱敌深入至齐境,于马陵设伏,大败魏军,生擒魏太子申,庞涓自杀,魏国从此衰落。
马陵之战魏国失败的原因
军事实力
魏国在桂陵之战与马陵之战遭受重创后,军事实力从根本上被削弱,又被秦国乘虚而入,从此丧失了与齐秦两国争霸的能力。
战略改变
孙膑在马陵之战所用的战略,其实便是孙子兵法“始计篇”所说的“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以及“兵势篇”所说的“以利动之,以卒待之”等虚实原则于实战的运用。自此之后的战争,常有以虚实相变而大打心理战的情况出现。
庞涓为什么要自杀?
庞涓为什么要自杀——主要有2个原因,一个是当时已经被孙膑的军队包围(中了埋伏),而且自己也中箭了,难逃一死,想到如果被俘虏,还不如自杀来的痛快。特别是他之前百般侮辱孙膑(让孙膑受膑刑),如果被俘虏,说不定孙膑也会折磨他。第二个原因是,古代人大多讲究忠义,侍奉其主,将军领兵在外,输了回到国内也会收到重罚,且大丈夫当战死沙场为一种荣誉。
所以庞涓必死,而自杀,是他选择了一条聪明是死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庞涓是否指挥过马陵之战?
公元前343年末,魏国联合赵国向韩发动进攻,韩国求救于齐。次年,齐威王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师,发兵攻魏而救韩。魏国指挥这次战争的是将军庞涓,他见齐军来援,便释韩而调头迎击齐军。齐军在孙膑的策划下,施出行军减灶之计,即第一天行军营地有10万灶,第二天军队后退减为5万灶,第三天再退缩减至3万灶,装出一副怯弱畏战的样子。庞涓行军三日见此情景,心中大喜,日:“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逃亡过半矣!”乃弃其步兵,与其轻骑锐卒兼程倍进来追逐齐军。孙膑估计魏军在黄昏时当至马陵(今山东莘县西南),就在那里布置伏兵。马陵道路狭窄,旁多险阻。
孙膑设下包围圈。又把圈中的一棵大树斫去树皮,而书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八个大字。庞涓在当晚果率魏军追至马陵,见树上书写文字,乃点火想看个究竟。未等庞涓读毕树上之字,埋伏在两旁的齐军万弩俱发,魏军顿时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遂自到,齐因此而乘胜大破魏军。这段脍炙人口的马陵之战的故事,载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它充分显示了齐国军师孙膑的足智多谋和魏军统帅庞涓的莽撞无能。
然而这段史实是有问题的。据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出土的汉简《孙膑兵法》,魏将庞涓早在马陵之战前11年(前353年)的桂陵之战中,已被齐军生擒。该竹简的《擒庞涓》篇记:当时魏军将攻赵都邯郸,使将军庞涓带甲8万出击。齐国为救援赵国之难,亦派将军田忌、军师孙膑率甲兵8万击魏。孙膑为迷惑敌人,先派“不识事”的齐城、高唐二大夫进攻守备森严、“人众甲兵盛”的平陵。结果齐二大夫未进入平陵城郊,在路上就遭到魏军的袭击,大败而被杀。
这样,魏国对齐的来犯,开始麻痹而轻敌。接着,孙膑派遣轻快的战车西驰魏都大梁之郊,“以怒其气”;并分散用少量的士卒跟在战车后面,以“示之寡”,显现出齐军的弱小。经过这样的一番布置、欺骗之后,在全力攻赵的魏军统帅庞涓,“果弃其辎重”而率其轻骑锐卒昼夜兼程,回师救大梁之危而来与齐军决战。于是,“孙子(膑)弗息而击之桂陵(今河南长垣县西南),而擒庞涓”。《孙膑兵法》对于在桂陵之战中生擒庞涓的事实是叙述得很清楚的,它是孙膑弟子在当时所记,不容有什么怀疑,既然庞涓在桂陵之战时已经当了齐军的俘虏,如何能在马陵之战中再任魏国的将军指挥作战?既然庞涓己在桂陵之战时中了孙膑的伏兵狙击之计,他怎么会不吸取教训,在马陵之战时再次上当?
...查看更多
孙膑战法:齐威王以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马陵之战中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制造假象,使战局始终居于主动地位。马陵之战,孙膑因势利导,又一次灵活地运用“围魏救赵”之战术,以强示弱,减灶诱敌,设伏马陵,一举全歼了魏军,取得了决战的胜利。马陵之战,同桂陵之战一样,是孙膑军事生涯中的“杰作”,也是中国军事战争史上的两朵并开的“奇葩”,充分显示了孙膑过人的军事谋略和杰出的指挥才能。
标签:马陵,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