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黄疸的判断主要是根据相关病史以及和母乳的关系进行判断。
母乳性黄疸通常指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在生后1到3个月内仍有黄疸。本病由喂养母乳引起,但具体的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清楚;有研究表明部分母亲母乳中的β葡萄糖醛酸酐酶水平较高,可在肠道通过增加肠葡萄糖醛酸与胆红素的分离,使未结合胆红素被肠道再吸收,从而增加了肝脏处理胆红素的负担;也有研究提示与肝脏尿苷二磷酸葡萄糖基转移酶基因多态性有关。
患儿主要表现为皮肤黄染,一般无其他明显不适。患儿黄疸表现于出生1周后,2周左右达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若继续母乳喂养,黄疸可持续4到12周方可消退;停喂母乳24到48小时,黄疸可明显减轻。患儿一般情况良好,吃奶好,粪便色黄,尿色不黄,不影响生长发育,肝脏不大,肝功正常,无肝病及溶血的表现。
部分有胆道梗阻的患儿,大便颜色变浅,早期呈淡绿色,后期可呈白陶土样。本病一般不需任何治疗,在停喂母乳24到48小时,黄疸可明显减轻,但一般可以不停母乳;当胆红素水平达到光疗标准时应给予干预。光照治疗,是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当血清总胆红素>342微摩尔每升时,可予光疗。通过使用光疗箱、光疗灯、LED灯和光疗毯等设备照射皮肤,可使皮肤黄疸消退。进行光疗可出现发热、腹泻和皮疹,但多不严重,在暂停光疗后可自行消退。
家属需要保持患儿皮肤清洁。
避免患儿出现外伤,引起感染。
根据天气增添衣物,防寒保暖,预防感冒。
母亲多与患儿接触,增加患儿的安全感。
标签:母乳,黄疸,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