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 自然经济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的陶岔,水源区在河南省南阳市境内包括西峡、淅川和内乡、邓州(含部分乡镇)4个县(市)36个乡镇,介于东经110°59'~111°49'、北纬32°36'~33°48'之间;西邻陕西省,南接湖北省,北边为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洛阳市栾川县,东边与南阳市的内乡县、邓州市相接壤。水源区涉及南阳市境内面积为6361.94km2,包括西峡3126.01km2、淅川2831.58km2、内乡376.7km2、邓州市32.21km2。该区总耕地面积6.94×104hm2,林地37.21×104hm2;人口112.58万人,农业人口103.35万人,人均收入1280元。
水源区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伏牛山南麓秦岭东段余脉,属北亚热带北部边缘,南阳盆地温暖半湿润区的西部,为北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全区气候湿润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820mm,多年平均径流深230mm,年平均日照时数2033h,无霜日数232d,光热资源、水资源丰富,适宜南北植物生长,种类繁多。伏牛山主脉老界岭由西向东穿越水源地北部边界,整体地形呈北高南低走势。北部基本上为海拔1000m以上的中山区,山高坡陡,重峦叠嶂;南部为丹江口水库库区及环库丘陵垄岗区,地形破碎,岗岭起伏;中部西峡与淅川两县交界处仍属伏牛山南麓浅山区,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延伸,其南北两侧均为丘陵岗坡,沟壑纵横,地形十分复杂(图2.3)。区域地质岩性北部以古生代变质片岩、碳酸盐岩和中生代燕山期岩浆岩为主;中部主要分布为沉积岩、变质岩区;在丹江以南仍以沉积石灰岩为主;在丹江沿岸,从荆紫关—大石桥—马蹬,属淅川县狭长的红色盆地区,为白垩纪、古近-新近纪,主要是红色泥砂岩、页岩和砾岩。由于地质构造原因,造成区域中南部大范围石灰岩山地。
区域内自然和人文景观丰富,有“丹江明珠荆紫关”、“楚都丹阳遗址”、“春秋楚墓群”、“中州古刹香严寺”、“恐龙蛋化石保护遗址”;现有老界岭省级自然保护区、西峡县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还有菊花山、寺山森林公园及荷花洞、神仙洞、龙潭沟、狄青洞、宋氏钧瓷、邓窑遗址等自然景观。
2.2.2 地质背景
工作区属秦岭地层区。出露地层有元古宇、古生界、中生界及新生界。元古宇为一套变质岩系,主要岩性为片麻岩、石英岩、大理岩及片岩等,分布于大陡岭—毛堂—内乡一线以北的中山、低山区;古生界主要岩性为灰岩、白云岩、页岩、砂岩和粘土岩等,分布于荆紫关—淅川一线以南的低山丘陵区;中生界主要岩性为砂岩、砾岩、粘土岩和泥灰岩等,分布于西坪—西峡、荆紫关—滔河—田关的低山丘陵区;古近系和新近系主要岩性为粘土岩、砂岩、砾岩和泥灰岩等,零星分布于南部丹江口水库西侧和北侧;第四系主要岩性为粉土、粉质粘土、砂、砂砾石及漂砾,分布于现代河床及两岸。
工作区位于秦岭造山带东段,东北部与华北板块毗邻。自元古宙以来,先后经历了中条、晋宁、加里东、华力西、燕山、喜马拉雅等多期构造运动,形成一系列NWW向褶皱带、断裂带、变质岩带、岩浆岩带及断陷盆地,并有生成较晚的 NE、NNE 和 NNW 向的扭性断裂相叠加,构成了该区现今复杂的构造格局。区内晋宁期、加里东期、华力西期和燕山期侵入岩均有分布,岩石类型较齐全,超基性-酸性岩类均有出露,其主要岩性为花岗岩、闪长岩、辉长岩、橄榄岩和正长岩等,主要分布于大陡岭—淅川—内乡一线以北的中山和低山区。岩浆岩主要为侵入岩,不同时期均有出露。
图2.3 水源区地形图
标签:水源,基本,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