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说到在福建省过春节有什么特别之处,必然会提到过年很有自己一套的莆田人。
他们从腊月中旬就开始为这场盛大的节日做充足的准备。
腊月初十开始大扫除、十六举行“尾牙”、贴白头春联、置办年货……
这些前戏过后,便迎来他们的两次年,三十暝和初四暝。
一直持续到二月初的头牙,那年味还意犹未尽呢。
跨度这么长的春节在全国都可以说是独树一帜。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说说莆田的春节究竟有什么习俗吧!
一、扫巡
每逢过年,打扫卫生都是必不可少的一件事。
扫巡是莆仙的方言,就是指在打扫干净房子过后再仔仔细细地巡查一遍。
莆田人一般会选择在腊月初十至二十之间的一个晴天,将家里认真地打扫一遍。
过去一年的灰尘污秽都被扫出家门,以崭新的气象迎接新春佳节的到来。
二、尾牙
在古代农业社会中,对土地的崇拜是一种普遍的观念,这种观念也延续至今。
“打牙祭”其实就是祭拜土地公的一种仪式。
农历腊月十六是每年最后一次做牙的时间,所以称作“尾牙”。
“尾牙”的祭品通常比平常丰盛许多,用鸡、鱼、猪、柑橘、苹果等祭品来感谢土地公过去一整的关照。
三、廿五日头
农历腊月二十五日,相传为“天官赐福”的日子,也是行善积德的日子。
在这一天里,事事都需要吉利。因此,要避免与他人产生矛盾,多做一些好事。
长辈不再打骂犯错事的孩子,被欠钱的债主们也要择日再上门讨债……
还有许多城隍庙也会在庙内给穷人发放食物,俗称“放米”。
四、白头春联
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莆田地区有一些春联和平常见到的春联有些许的不用。
这些春联之所以独特,是因为它们在红色的对联上方均留有约10厘米长的白纸额头,因此得名“白头春联”。
这个习俗要追溯到明朝的倭寇之乱,人们为了纪念那些在抗击倭寇的战争中牺牲的同胞们,便会贴上白头春联,来表达对英雄人民的敬佩与哀思。
五、置办年货
腊月二十六日,莆田人便会开始准备年货。
说到年货,就不得不提到豆腐和红团。
香喷喷金灿灿的炸豆腐,象征着吉祥和荣华富贵,是莆田人过年必备的美食。
红团也是家家户户逢年过节都要准备的特色食品之一。红色的糯米皮配上绿豆馅,搓成圆圆的一团,寓意红红火火与团团圆圆。
六、辞年
除夕的前一天,人们将早早准备好的祭品拿出来,等到子时开始举行祭拜仪式。
家家户户摆好供桌,祭谢天地,点燃鞭炮,辞别旧岁。
七、除夕(三十瞑)
除夕在莆田被称作“做岁”,也叫“三十暝”,全家人“围炉”在一起吃年夜饭。
莆田还有关起门来吃年夜饭的说法,同样也要追溯到倭寇之乱时,有不让倭寇进来之意。
吃过年夜饭,长辈给小辈分发压岁钱,大家聚在一起谈天说地、做游戏,好不热闹。
八、正月初一
“食面添蜀岁”,正月初一早晨,吃过线面才算又长了一岁,寓意着全家长寿美满。
吃过线面之后,换上新衣服出门游玩,也被莆田人称作“游春”。
九、正月初二
正月初二,被莆田人叫做“探亡日”。源自倭寇之乱以后,各家相互探问伤亡情况。
从而约定俗成,在这一天,各家互不串门。
因此就形成了初二全城踏青出游或是亲朋好友聚会的盛况。
十、做大岁(初四瞑)
正月初四,莆田“做大岁”。这一天和大年三十一样热闹隆重。
这个民俗源于明嘉靖四十一年,倭寇在莆田到处掠杀,家家户户都在各处避难,无法一起过大年,于是便在初四这天补过。
因此,民间相约把除夕夜当作小年夜,正月初四为大年夜,来纪念这一段惨痛的历史。
十一、做十
到了天命之年,即虚岁五十岁,每逢十年便要祝寿。
莆田民间祝寿,就称作“做十”。
每年的春节,是家家户户团圆的日子,是一年之中人最齐的时候。
因此,莆田人选择在这个时候为家中的老人“做十”。
摆寿宴,宴请亲朋好友,相聚一堂,向老人贺寿。
十二、元宵
莆田的元宵节规模很大,时间不仅仅只在正月十五日这一天。
从正月初六跨到廿九,莆仙各村各社陆陆续续开始闹元宵。
菩萨巡游、游灯、摆棕轿、爬刀梯、打铁球、赤足蹈火等活动如火如荼地举行着。
如此盛大的、有着浓厚莆田气息的仪式,常常会吸引国内外的关注。
十三、头牙
农历二月初二,又来到了每年第一个祭拜土地公的日子。
与“尾牙”相对应,这个日子被称作“头牙”。
过完“头牙”,不仅代表着热闹的春节结束了,同时也标志着新的一年丰富的生活正式开始。
传统的节日仪式和民俗活动承载着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底蕴。
看完这些,相信你对莆田和莆田人的春节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虽然福建各个地区的春节习俗不尽相同,不过大家的心情都是一样的——
度过一个团圆、美满、快乐的春节。
参考资料:
莆田新闻. 呛个隆冬强~敲黑板!莆田人是这样子过年的哦~
华佳彩生活圈. 这些莆田春节特色习俗你知道吗?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标签:莆田人,习俗,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