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政府部门:石油泄漏事件发生后,中美两国政府在信息的公开上存在不小的差距。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发生后,事故的责任方英国石油公司在第四天就给出了原油泄漏的数字。从那以后,美国官方定期更新原油泄漏的相关数据,民众可以随时从官方获得这些信息。而大连漏油事件发生后,政府部门并未给出漏油数据。最初网上流传的数字是1500吨,后来又有相关专家估计此数字应当在6万到9万之间。尽管存在很多不同的版本,不过到现在也未见到官方给出任何确切的数字。如果考虑到中美双方估计原油泄漏总量的难度(前者漏油口处于深海且泄漏速度并无直接测量方法,后者大多为体积已知的储油灌中的石油),中国官方仍未给出相关的数据就更让人不解。应以何种态度对待原油泄漏可导致的不确定后果?对此问题,中美两国政府的答案是不同的。美国政府相对更保守一些,他们倾向于在问题不确定的时候按照坏的情况考虑。比如,在漏油事件发生后,尽管有数据表明墨西哥湾内现有的水产品并没有受到明显的污染,但是美国政府仍然选择在大约1/3的墨西哥湾实行禁渔,以避免国民食用可能被污染的水产品。与之相反,在大连漏油事故发生仅10天,大连政府部门就宣布海上污油得到基本控制,大连水产品没有受到任何影响,还请大家放心食用。考虑到原油中有很多非常稳定的有机性污染物及其极强的致癌性,在对石油扩散范围等掌握不够准确,全面的环境评价尚未完成的情况下,采取保守一些的措施无疑是对公众更负责任的态度。在清理泄漏石油的过程中,尽管中美两国都用到了相似的方法(添加化学扩散剂,撇油等),但美国在处理过程的规范性方面做的更好一些,这可能与其多次经历石油泄漏事故有关。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美国的清污人员必须穿着防护装备。因为原油中含有很多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为了保证清污人员健康,清理过程中防护装备是非常必要的。相对来看,我国清理原油的过程就显得不够规范。这种不规范不但体现在清油设备的五花八门上,更体现在对工作人员保护的缺乏。根据媒体发表的照片来看,很多工作人员连最基本的手套和口罩都没有,大多都是在没有任何防护的情况下直接跟石油接触。考虑到石油对人体造成的损害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体现出来,政府应当对众多工作人员的身体进行全面检查, 以避免可能出现的健康问题。中美政府在事故责任认定以及对受害群体赔付等工作的处理上也有一些不同。漏油事件发生后10天左右,美国政府就确认英国石油公司为事故的责任方,并由其负责所有的清污及可能危害的花费。美国政府还建立了高达200多亿美元的专门基金用来处理石油泄漏相关问题。另外,美国国会也起草了多项议案,要求加强对石油工业的监管。与美国不同,大连漏油事件的责任方似乎并未完全确定,暂时被认定的责任方是两家不知名的中石油承包商,国有大公司中石油是不是要负共同责任还得需要进一步确定。再者,如何赔付石油泄漏造成的渔业和旅游业的损失以及相关从业人员的损失到现在也还没有看到确切的方案。2. 科学界: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发生后,美国多个与科学相关的职能部门都积极参与到应对工作中,其中最主要的要属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NSF),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OAA)和美国地质勘察局(USGS)。NSF针对漏油事件建立了专门基金,鼓励科学家申请,并通过绿色通道加速基金评审。他们还联合组织多次科学会议,主要讨论漏油事故处理过程中及其后续的科学问题,比如漏油速度的估计以及对生态环境可能的影响等。针对公众及媒体对相关科学信息的需求,NOAA还专门建立了墨西哥湾漏油事件的专题网站。与美国相比,我国没有很好的支持研究突发环境事件相关科学问题的机制。比如:支持基础研究的自然科学基金并没有应对环境灾害的资金,而有资金的环境和海洋部门却很少支持从事相关基础研究的科学家。因此当类似环境灾难发生后,我们的科学家也就很少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另外,我国相关的职能部门似乎也没有建立向媒体及公众传播相关科学知识的方便途径。类似的不同也存在与中美的科研院所之间。墨西哥漏油事件发生后,很多美国科研院所积极跟官方和媒体合作,尽其所能向政府部门及公众提供相关的科学知识。很明显,他们把帮助政府部门正确决策以及向大众传播相关知识当作自己的社会责任之一。为了起到更好的效果,很多大学和科研所也都建立了相关的网站,在上面可以看到漏油事件的信息以及相关的科学问题。虽然,从公开的信息看,中国的科研院所在处理漏油过程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但很少见到他们专门面向公众介绍相关知识,就更不用说针对此事件建立相应的网站了。在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重大社会事件做出贡献方面,我们的科研院所积极性似乎不够高。在美国漏油事件的处理中,很多独立的科学家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比如有科学家根据英国石油公司发布的漏油口实时图像做出了独立的估计,其数字远大于官方最初公布的漏油速度,后来事件的发展也证明了官方数据确实不够准确。另外,有科学家怀疑化学耗散剂的使用会导致原油及甲烷混合物在水中的悬浮,从而增加潜在的环境危害。开始这种说法并没有得到英国石油公司及美国官方的认可。不过后来的观测确实在海面以下发现了悬浮的石油,这促使很多科学家开始评估其对深海生态的影响,以便做出应对。在大连漏油事故发生后,很少见到媒体上有独立中国科学家的声音,尤其是不同与官方说法的声音。在谈到漏油事件的科学问题时,媒体援引的材料很多来自国外科学家,这对本土科学家来说是个很大的讽刺。关于科技产品在政府决策以及信息传播中的应用,中美两国也有相当大的差别。在过去的几个月中,为了检测原油扩散的范围,美国充分利用了卫星遥感和航空图像等先进的科技方式,而且其生成的图片被媒体广泛的引用。政府决策者和公众可以很直观的了解到石油扩散危害的范围和程度。而大连的漏油事件后,虽然有关专家提到我国也利用了类似的卫星遥感技术等来监测原油的扩散,不过并没有找到任何卫星遥感图来显示大连海域原油的扩散状况。不知道这是要保密的原因,还是有其他隐情。放着一个如此直观有效的科技产品不用,实在是有些让人难以理解。3. 公众: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发生后,美国很多地方的民众都举行了抗议活动。这些抗议活动一方面体现了美国民众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另一方面也给事故的责任方英国石油公司施加了很大的压力,促使其加速解决相关问题。在我国,也许是因为公民环保意识不够强,以及关于游行的相关法规不够健全,我并没有在媒体上发现有类似的抗议活动。另外,美国民众还以多种形式参与到原油泄漏的处理过程中。比如在听到头发和动物毛发做成的垫子是一种非常好的石油吸附工具后,有很多人就把头发和自家宠物的毛发给剪掉捐出去了。还有人是直接捐款,捐物,甚至有人把自己的船捐出去收集浮油。当然美国民众的这些行为与媒体的介绍也有相当大的关系。相信如果有切实的需要,再加上媒体的宣传,咱们中国的民众也会积极参与到类似活动中去。在处理墨西哥湾泄漏原油的过程中,除了有相关的专业人员及英国石油公司雇佣的人员,还有很多志愿者的参与。这些志愿者的积极参与对保护河口近岸的环境以及营救受到石油污染的生物等辅助工作有很大的贡献。另外,各种非政府组织(NGO)的参与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他们组织志愿者,组织捐款,可算是除官方之外的又一大力量。与美国类似,在网上已经能看到大连的志愿者帮助进行清理活动的消息,不过似乎其组织性及规模都不算大,也没有得到媒体的重视。另外,国内的非政府组织,尤其以绿色和平组织为代表,在大连石油泄漏事件发生后,积极进行现场的考察,并通过自己的网站,新浪微博等途径发表自己的调查结果以及搜集到的相关信息。这些信息对于公众了解事件的真相有很大的帮助,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在网上能找到的关于大连漏油事件的非官方信息大多来自于绿色和平组织。结语:通过中美两国在石油泄漏事件后的表现,可以看出我国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向美国学习,尤其是政府部门和科学界。政府部门应当加强信息公开性,并吸取别人的经验建立相应的法律和规范,在事件的影响不确定的时候采取保守的以人为本的态度。科学界内部的管理部门增加对突发环境事件科研的支持;科研院所积极加强与媒体的联系,把正确的科学知识传递给大众;最好科学家个人也能积极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为解决后续问题出谋划策,并提醒决策部门可能忽略的地方。可喜的是虽然我国民众的环保意识还不够强,但通过这次事件之后众多网友的发言可以看出大家的环保意识是在迅速增加的。各种非政府组织的积极参与也会推动全民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当然,最有效的还是政府部门加强监管,杜绝这种事情的再次发生。
标签:漏油,中美,两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