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淘百问>百科问答>马克思的两个伟大的发现是什么

马克思的两个伟大的发现是什么

2023-04-15 20:30:22 编辑:join 浏览量:588

马克思的两个伟大的发现是什么

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马克思一生中最主要的理论功绩,就是发现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唯物史观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以剩余价值理论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殊运动规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支柱。恩格斯指出:“这两个伟大的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破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都应当归功于马克思。由于这些发现,社会主义已经变族圆成了科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7页)。 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创立于19世纪40年代,1845—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是它创立的标志。在马克思主义之前,哲学领域已经形成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但在历史观上,唯心主义一直占据统治地位。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方面是历史上狭小的生产规模和剥削阶级的偏见限制了人们的历史眼界,另一方面是社会历史领域到处活动着的是有意识有目的人,社会领域的这一特点,往往使人们在观察历史的时候,容易停留在思想动机的表面,不去深入探究思想动机背后的动力。而在历史上从事活动的人们中间,少数帝王将相、英雄豪杰又最引人注意,而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人民群众则容易受到忽略。历史发展到资本主义时代,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的出现,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提出了重新认识历史的要求。同时,产业革命冲破了闭关自守的封建社会的束缚,加之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打开了人们的眼界,使人们有可能对不同国家的历史加以比较,从中寻找出历史发展的规律;产业革命还使阶级关系简单化,使阶级斗争、政治斗争与经济关系、物质生产的联系清楚地表现出来,为正确认识历史提供了可能。历史的发展也为唯物史观的产生提供了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到19世纪上半叶为止人类认识历史的最高成就。马克思在创立唯物史观时曾对它们作过详细的批判研究。在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关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劳动是人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创造,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的观点,以及费尔巴哈人与自然的统一,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上帝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的观点,都对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起了重要作用。唯物史观的创立还直接建立在对英国古典经济学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并吸收了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因素。 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经历了一个过程,走过了一条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到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又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道路。这个过程始于1843年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总结了《莱茵报》时期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的经验,接受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的影响,把被黑格尔颠倒了的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重新颠倒过来,提出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论断,认为国家和法的产生、发展根源于市民社会。这一思想成为唯物史观的开端和萌芽。表明马克思开始离开黑格尔而转向费尔巴哈。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思想的提出,推动马克思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对市民社会进行了解剖,这一成果就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该手稿中,马克思研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并对现实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分析,首次形成了物质生产在社会中起决定作用的思想,为唯物史观的产生奠定了基础。马克思认为,生产是整个社会的基础,樱穗判它不仅决定国家和法,还决定宗教、艺术等社会意识形态;劳动是人与动物的区别,历史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异化劳动和私有制都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这表明马克思的这一时期的观点,同费尔巴哈仅仅把人看成是自然存在物的观点已经有了原则性的区别。但是,他把共产主义看作是劳动和人的本质的复归,则还带有费尔巴哈哲学的影响。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进一步分析了人类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提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规律,用它说明了部落的、古代的、封建的、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和共产主义公有制形式的依次更替;他还把生产关系看作为既受生产力制约又制约着政治的和观念的上层建筑的中介,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结构及其历史发展的动力。《德意志意识形态》是第一个伟大发现的初步完成,马克思已经离开费尔脊改巴哈的旧唯物主义哲学而走向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创立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和人类学研究使唯物史观又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从50年代到60年代,马克思集中地研究了政治经济学,具体地剖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1859年写成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作了经典表述,阐明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基本原理,揭示了社会经济结构、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等社会形态的结构层次及其内在联系;指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用社会经济形态概念取代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所有制形式”,并把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作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马克思晚年致力于研究原始社会和东方社会。写下了五个人类学笔记。作为这一研究的结晶,马克思提出,属于同一社会形态的国家各有自己的特点,对于具体国家而言,社会形态更替顺序中可以具有跳跃性。在人类学笔记中,马克思论述了国家的起源和实质,突破了以往认为人类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史的看法,认识到土地公有制是原始社会的共同特征。 唯物史观的创立具有重要意义:(1)它把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避难所——历史观中驱逐出去,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包括自然观、历史观在内的完备的唯物主义学说;(2)它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前提和基础。马克思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和关于人类历史发展动力的学说,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历史唯物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必然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无产阶级将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是由阶级社会到无阶级社会的过渡。这样,社会主义理论就不再是天才的猜测和主观的臆想,而是根据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分析而得出的科学结论;(3)唯物史观的创立还使研究社会问题的各门学问成为科学。唯物史观所指出的社会发展的基本过程和一般规律,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起作用。唯物史观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各门社会科学都具有指导意义。 马克思的第二个伟大发现——剩余价值理论,形成于19世纪50年代。创立以剩余价值理论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时代的要求。在马克思主义之前,经济理论领域中的最高成就是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它把经济学的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提出了劳动价值论,探索了剩余价值源泉,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联系。19世纪30—40年代,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被庸俗经济学所取代。从此,资产阶级经济学成为纯粹为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辩护的工具。自1825年以来周期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出现和19世纪30、40年代兴起的工人阶级有组织的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迫切需要认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提供经济学的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就是适应这一需要而产生的。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直接吸收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的最积极的成果——劳动价值论和他们对剩余价值具体形态——地租、利润、利息研究中的一些积极成果。同时,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也为他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解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伟大成果。 马克思从1843年底转向经济学研究。在1847年发表的《哲学的贫困》和同年12月所作的《雇佣劳动与资本》的报告中,马克思分析了劳动创造的价值与劳动作为商品的价值的差别,指出了工人以工资形式得到的仅仅是劳动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其余部分则作为利润为资本家所占有。尽管这时马克思还没有把劳动和劳动力区分开来,没有使用剩余价值概念,但他“不仅已经非常清楚地知道,‘资本家的剩余价值’是从哪里‘产生’的,而且已经非常清楚地知道它是怎样‘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4卷第12页)这就为深入解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奠定了基础。从1850年开始,马克思潜心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考察了1848—1849年革命的原因、性质和经验教训,1857—1858年写了《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形成了他的剩余价值理论。在《货币章》中,马克思制定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他分析了决定商品价值的劳动时间、价值与价格的区别,指出价值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对商品二重性及其矛盾做了深刻的分析,并从中揭示出货币产生的最深刻的根源和本质。他阐明了商品的二重性和劳动的二重性,指出,工人在生产商品时所花费的劳动作为具体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作为抽象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在政治经济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劳动二重性的学说。在《资本章》中,马克思制定了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他区分了劳动力与劳动,分析了劳动力商品的特点,指出,工人把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得到的是劳动力的价值,资本家获得的是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在和原料、工具结合,进入生产过程后,可以创造出超过其自身价值的新价值,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马克思在这里揭示了剩余价值生产的秘密。之后,又分析了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式,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探讨了资本各个组成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提出了关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原理,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剩余价值来源于资本家用于雇佣工人的可变资本,来源于对工人的剥削。马克思还探讨了剩余价值的各种转化形式。 劳动二重性学说、劳动力商品学说和资本有机构成学说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乃至整个经济理论的基点。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在1867年出版的《资本论》第一卷中,又对这些学说做了更为全面系统的论证和进一步发展。 马克思创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发现剩余价值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1)剩余价值学说奠定了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目的,反映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2)以剩余价值理论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得到了运用、验证和发展。《资本论》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解剖时运用了矛盾的辩证法、具体与抽象、历史与逻辑的辩证法。《资本论》对唯物史观的验证是系统的、全面的。它通过深入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生产、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自的本质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以其物质生产方式为基础的有机体;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历史考察,阐明了它的发生、发展到走向灭亡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从而检验和证明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3)以剩余价值理论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创立的剩余价值理论,极深刻地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的最深刻的经济根源,说明了无产阶级伟大的历史使命。《资本论》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这个原理在马克思恩格斯以前的著作中,是依据分析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得出的结论,现在则由于对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所作的深刻分析而得到了科学的论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的积累使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和斗争日益尖锐和发展,使无产阶级的胜利和资产阶级的灭亡不可避免。

标签:马克思,伟大,发现

版权声明:文章由 淘百问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taobaiwen.com/answer/51560.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