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萱图·其一》
元代:王冕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
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
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译文:灿灿的萱草花,生在北堂之下。南风吹着萱草,摇摆着是为了谁吐露着芬芳?慈祥的母亲倚着门盼望着孩子,远行的游子是那样的苦啊!对双亲的奉养每天都在疏远,孩子的音讯每天都不能传到。抬头看着一片云林,听到慧鸟的叫声思念起来至此很是惭愧。
扩展资料:
萱草又名谖草,古人认为萱草嫩苗为蔬,食之令人昏然欲睡,可以使人忘忧。相八沫传隋末时,唐太宗李世民与父亲李渊南北征战,他的母亲因思念儿子而病倒。大夫用具有明目安神效果的萱草煎煮给李世民的母亲服用,并在北堂种植萱草,以解其忧思。
后来,游子远行时,会在北堂种植萱草,希望减轻母亲对孩子的思念,忘记烦忧。古时候,母亲居屋门前往往种有萱草,所以,人们雅称母亲所居为萱堂,于是萱堂也代称母亲。该诗为《墨萱图》而题,诗作借助图画中的萱草来表达游子不能在母亲身边尽孝的愧疚之情。
前四句写北堂之下一排萱草花,在夏风(南风)的吹拂下,色彩鲜艳,芳香尽吐,令人身心愉悦,可是,游子离家后的孤单母亲,此时已无心思欣赏这盛开的花朵,她的心早已飞向漂泊在外的游子身上。摇摆的萱草花呀,你在为谁倾吐着芬芳!
这四句诗意与孟郊的“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依堂前,不见萱草花”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母亲抬眼就能看到堂前的萱草,但此时母亲的心思全在游子的身上,面对鲜艳的萱草母亲自然视而不见。
是啊,“儿行千里母担忧”,忘忧草啊忘忧草,你如何能让慈祥的母亲忘却为游子的担忧?接下来四句写慈祥的母亲倚着门扉期盼着孩子一路平安,期盼着儿子早日归来,可是每每想到母亲依门而望的情境,远行的游子心中就有无尽的悲苦。
对双亲的奉养愿望一天天地远去,游子的音讯一天天地渺茫,家中的母亲只能苦挨时日。游子离家时,那不经意回头而见的“慈母倚门”的情境,就这样定格在了中华民族的记忆深处,成为一种温馨而痛苦的煎熬,每每在孤独寂寞时,就自然而然地从心底悠悠浮起。
“举头望云林”语用典故,据《大唐新语》载:“(阎本立)特荐(狄仁杰)为并州法曹,其亲在河阳别业,仁杰赴任于并州,登太行,南望白之边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所居,近此云下。’悲泣,伫立久之,候云移乃行。”
“举头望云林”意为眺望双亲居处——抬头望见白云,就不由得想到白云之下的故乡,以及故乡中的双亲。“愧听慧鸟语”写慧鸟的鸣叫勾起了扬披番游子疏于奉养的愧疚。慧鸟,疑为“慈乌”,白居易《慈乌夜啼》云“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说的是:
慈乌失去了它的母亲,哀伤得一直哑哑啼哭,早晚守着旧树林,整年都不肯飞离,仿佛为自己没有尽到反哺的义务而哀伤不已。作者借物抒怀,感慨自己连一个慈乌鸟都不如呀,从而哀痛自己不能尽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墨萱图
标签:母女情,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