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提问:《山海经》里提到的“归墟”真存在吗?有什么依据?归墟,从字面意思来看,是回归到曾经居住过的、如今已荒废的废址故地。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归墟所在地,曾有人大量居住?
1、《山海经》是如何记载归墟的?
“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吴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渊。大荒东南隅,有名皮母地丘。东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上述就是《山海经》对归墟的记载。
说的什么呢?大意如下:东海之外有深不可测的沟壑,是少昊氏建国的地方。少昊在这里抚养颛顼长大,颛顼的琴瑟丢在这里。有座甘山,甘水从山里发源,流成甘渊。东海之外,大荒当中,有山叫“大言”,是太阳、月亮升起的地方。
这段记载或许可以解释“墟”的来历:少昊曾在这里建国,如今已成为了一片汪洋,留下了一道深不可测的沟壑。“归”该做何解?因为汪洋之水从这里发源,万物生息有始有终,最终还要回归这里。
为什么少昊建国的陆地会成为海洋?为什么会留下深不可测的沟壑?其实这是这段记载中最关键的两点。大陆板块漂移说也许可以解释:陆沉水起,少昊之国沉入海底,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大陆撕裂露出深壑,海水源源不断涌出,把周围陆地全部变成海洋……
2、《列子 汤问》是如何记载归墟的?
似乎是为了佐证《山海经》的记载,《列子 汤问》则对归墟做了进一步的论述:
“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纮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
说的什么呢?大意如下:
在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的地方,有个很大很深的沟壑,实际上是个无底之山谷,下面没有底部,名叫“归墟”。地面八极、天空九方的流水以及银河之水,都会流到这里,但这里的水不增加,也不减少。
在这里有五座山:第一座叫岱舆山,第二座叫员峤山,第三座叫方壶山,第四座叫瀛洲山,第五座叫蓬莱山。五座山的底部周长有三万里,山顶平坦处有九千里。
除了把《山海经》里记载的沟壑直接叫做“归墟”外,还说海洋里有五座山,但从山的底部周长和顶部的面积来看,难道不是现代人通常所说的“五大洲”吗?古人到底看到了什么?古人到底记载了什么?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一切似乎都有了最原始的答案。
3、围绕归墟还发生了什么?
如果有人仅仅把上述的一切看作是神话,那么神话应该也不是凭空而生的,总要有些想象的依据吧?如果还不能肯定这种认知,继续来看下面的记载:
“而五山之根无所连著,常随潮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仙圣毒之,诉之于帝。帝恐流于西极,失群仙圣之居,乃命禺强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动。龙伯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鳌,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员峤二山流于北极,沈于大海,仙圣之播迁者巨亿计”。
说的什么呢?大意如下:
五座山的根部不相连,常随潮水的波浪移动,一刻不停。仙人和圣人都讨厌这样,便报告天帝。天帝担心五座山漂流到西边去,使仙人与圣人失去居住之所,就令禺强指挥15只大鳌把山顶住。分三班,六万年轮一换。此后五座山稳定下来不再流动。
但是龙伯国有巨人,举足走几步就到了五座山的所在,钓走6只大鳌,一起背上就回国了,还烧大鳌的骨头占卜吉凶。岱舆山、员峤山没有依靠,就流到最北边,沉入大海,仙人和圣人流离失所的有数亿人。
这又在说什么吗?按古代人的认知,大鳌是海洋里的巨无霸,女娲炼石补天后,就曾断鳌足以立四极。而认为五座山的稳定也靠大鳌顶住,并因为被龙伯国巨人钓走6只大鳌,使两个大山流到最北边。
这段描述是不是证明大陆最初分裂时,相隔并不远,但是因为一场意外,导致两个大陆漂移向北——是非洲大陆、美洲大陆吗?留下这些猜测让后人回味吧……
有人说,西方人把神话当历史,东方人把神话当故事。以人类诞生的短暂岁月里积累的经验,去验证存在数亿年的日月星辰都经历了什么,这看上去是多么怪诞的事情啊。
图据网络,文为指动济南原创,转载请注明
标签:归墟,山海经,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