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姆病是一种以蜱为媒介的螺旋体感染性疾病,是由伯氏疏螺旋体所致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1985年首次在黑龙江省林区发现本病病例,以神经系统损害为该病最主要的临床表现。
其神经系统损害以脑膜炎、脑炎、颅神经炎、运动和感觉神经炎最为常见。
其中一期莱姆病仅用抗生素即可奏效,至二期、三期用抗生素无济于事,特别是神经系统损害更乏特效疗法。
早期以皮肤慢性游走性红斑为特点,以后出现神经、心脏或关节病变,通常在夏季和早秋发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性略多于女性。
发病以青壮年居多,与职业相关密切。
以野外工作者、林业工人感染率较高。
据DAILY MAIL网站报道,从2013年12月艾薇儿被诊断患有莱姆病到现在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了“我一定会完全康复!”这是艾薇儿在周一接受《早安美国》采访时对一众粉丝所说的话。
本周
一,这位30岁的加拿大歌手在接受《早安美国》采访时,首次在镜头前谈及她的病,并和观众分享了关于她病情的最新情况。
1.症状
(1)潜伏期 3~32天,平均7天左右。临床症状可分三期。
(2)第一期 主要表现为皮肤的慢性游走性红斑,见于大多数病例。病初常伴有乏力、畏寒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关节和肌肉疼痛等症状,亦可出现脑膜刺激征。
局部和全身淋巴结可肿大。偶有脾肿大、肝炎、咽炎、结膜炎、虹膜炎或睾丸肿胀。
(3)第二期 发病后数周或数月,15%和8%的患者分别出现明显的神经系统症状和心脏受累的征象。
(4)第三期 感染后数周至2年内,约80%左右的患者出现程度不等的关节症状如关节疼痛、关节炎或慢性侵袭性滑膜炎。
以膝、肘、髋等大关节多发,小关节周围组织亦可受累。主要症状为关节疼痛及肿胀,膝关节可有少量积液。常反复发作。
2.体征
(1)皮肤病变 常为首发症状,特征性表现为慢性游走性红斑,初起为红色斑疹或丘疹,逐渐扩大成环状损害。
一般出现在蜱叮咬后3~32天,好发于躯干、大腿、腹股沟、腋下等处。
(2)神经系统病变 约见于15%的患者,与皮疹同时或消退后1~6周出现。
表现为脑膜炎、脑神经炎、舞蹈症、小脑共济失调,出现脑膜刺激征、昏迷、面瘫或三叉神经痛等。
(3)心脏病变 见于8%左右的患者,常于皮损出现3周后发生房室传导阻滞、心肌炎、心包炎或全心炎等。
(4)关节病变 约见于60%的患者,多累及大关节,尤其是膝关节,反复发作肿胀、疼痛,10%的患者可转变为慢性关节炎。
(5)其他表现 发热、乏力、肌痛、恶心、呕吐、结膜炎、虹膜炎、淋巴结及肝脾大等。
检查
外周血象基本正常,血沉轻度增快,血清中冷沉淀免疫球蛋白可阳性,转氨酶可升高。
从血、脑脊液及病变皮肤等标本中可检出螺旋体。采用免疫荧光、免疫转印等方法可在患者血中测出特异性抗体。病原体分离及特异性抗体检测具有确诊意义。
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患者血、尿、脑脊液及皮肤标本等莱姆病螺旋体DNA(Bb-DNA),并同时可测出所感染菌株的基因型。
治疗
1.抗生素
对莱姆病的各种病变均有效。
(1)四环素每日4次,疗程10~20天。为早期病例的首选药物。
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禁用。
(2)阿莫西林每日3次,疗程14~21天。
(3)青霉素静脉滴注每日1~2次,疗程14~21天。
(4)其他多西环素、第3代头孢霉素等可选用。
2.非甾体抗炎药
用于莱姆病关节炎的治疗,如消炎痛、芬必得等。
3.糖皮质激素
适用于莱姆病脑膜炎或心脏炎患者。
泼尼松,症状改善后逐渐减量至停药。
4.严重房室传导阻滞患者
应积极对症处理。严重的关节炎可行滑膜切除。
莱姆病(lyme’s disease,LD)是近年来被认识的一种人畜自然疫源性、累及人体多个器官的蜱媒传染病。
约15%和8%的患者分别出现明显的神经系统症状和心脏受累的征象。
神经系统可表现为脑膜炎、脑炎、舞蹈病、小脑共济失调、脑神经炎、运动及感觉性神经根炎以及脊髓炎等多种病变,但以脑膜炎、脑神经炎及神经根炎多见。
莱姆病是由伯氏疏螺旋体引起的一种蜱媒螺旋体病。
此病是一种多系统受损害的综合征,除了出现皮肤慢性游走红斑(ECM)、心脏损害、关节炎症外,还可以出现复杂的神经系统症状。
其神经系统损害的发病机制目前倾向于免疫学说和血管源性学说。
临床一般分三期:一期是于蜱咬后出现特征性、皮肤慢性游走性红斑;二期为心脏与神经系统症状;三期为关节炎症。
莱姆病的神经系统损害表现:伯氏疏螺旋体具有高度嗜神经性。
(1)在莱姆病的第一期,出现皮肤红斑时,病原体可能已侵犯到中枢神经系统。
(2)莱姆病第二期,神经系统损害表现为脑膜炎、颅神经炎、神经根炎与末梢神经炎。
辅助检查:血常规、血细菌培养、血沉、血清GOT、GPT、LDH。
急性期从血液、脑脊液、关节液和皮肤病灶中,可查到病原螺旋体,脑脊液中淋巴细胞轻至中度增高,蛋白正常或轻中度增多。
免疫血清反应在诊断中有重要意义。头颅CT和MRI。
标签:莱姆病,艾薇儿,神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