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各个封建朝代,都是以急剧扩张为生存宗旨,在这种重武轻文的背景下,诞生了无数著名的武将,他们不仅自身战力惊人,而且对外也能征善战,指挥麾下军队取得一场场的战斗胜利,辅佐自己效忠的帝王打下统治的江山。
(图片借鉴,侵权可删) 武将在征战的过程中,经常面对战场上恶劣的环境,还时刻有性命之忧,常年累月南征北战的奔波和伤痛病痛,积劳成疾下许多武将都不会太长寿,英年早逝者大有人在,最著名的如霍去病、常遇春、周瑜等。
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这么一位武将,不仅长寿熬死了九位皇帝,最后自己也当上了皇帝,他就是赵佗。
赵佗(图片借鉴,侵权可删) 对于赵佗相信很多朋友都对这个名字很陌生吧?赵佗出生于公元前240年的赵国恒山郡真定县,也是秦始皇嬴政的得力武将;“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自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建立丰功伟业的他并没有停止征战的脚步,反而将目光对准了南方的百越之地,在那里也将竖立起大秦的旗帜。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任命国尉屠睢为主帅,赵佗为副帅,率领号称五十万的秦国军队,分五路平定岭南地区,将其纳入大秦版图之内。
经过三年的征战消耗,加上补给线太长,兵员损耗无法补充等情况,秦军只占领了闽中地区(闽中郡,今福建福州)和广州番禺。在广西地区和西瓯部落的战斗中更是遭遇到剧烈抵抗,虽然击杀了部落联盟酋长译吁宋,但由于主帅屠睢对当地土著的暴虐滥杀引起反弹,秦朝军队被土著人伏击,屠睢在乱军里身中毒箭暴毙;秦朝首次南征百越完败。
(图片借鉴,侵权可删)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重新任命任嚣和赵佗进攻百越,二人吸取屠睢南征失败的教训,采取攻占一地便输入大秦移民的战略手段,既可以保证后方补给线的供应,又可以补充兵源的不足,终于将百越纳入大秦版图。
秦朝在岭南地区设桂林郡、象郡、南海郡;其中南海郡下辖番禺、龙川、博罗、四会,任嚣为郡尉负责监管政治、军事和经济。赵佗为龙川县令,安抚当地民众防止越人暴乱,同时在岭南宣扬中原文化,促使越人和中原人同化。
当秦始皇巡游途中暴亡,以另一种形式继续他的长生不老梦后,秦二世胡亥即位。胡亥的作死统治令人民纷纷揭竿而起,大泽乡陈胜吴广的起义点燃了人民反抗的情绪,中原地区天下大乱时,恰逢任嚣病重。
(图片借鉴,侵权可删) 病榻上眼泪汪汪的任嚣将赵佗召唤来,向他规划了南海郡依山傍海,易守难攻的特点,并且可以抵抗外来军队的优势,最终任命赵佗来行使其南海郡尉的权力。
任嚣病逝后,赵佗为加强对岭南地区的控制,杀死了秦朝委派在郡内的官员,全部换上自己的心腹亲信,并切断了和中原地区的联系,对北上通道进行严密封锁并设下三条防线。
在中原楚汉争霸落下帷幕之际,赵佗也没闲着,火速派兵将桂林郡和象郡兼并,在广州番禺建立都城并自封“南越武王”。
(图片借鉴,侵权可删) 此时刘邦已经平定天下,对于岭南地区这位流氓皇帝自然做不到视而不见,对赵佗这个旧秦余孽也不可能听之任之,但西汉经历过连年战火,正是百废待兴的阶段,对岭南地区又不想兴师动众、劳民伤财的出兵攻打,于是便派出汉朝大夫,能言善辩的“大忽悠”楚国人陆贾前往南越,要赵佗臣服于西汉。
在陆贾三寸不烂之舌的软硬兼施下,二人一番唇枪舌剑,赵佗最终败下阵来,接受了无奈的现实,归顺成为汉朝的臣子,南越也成为藩属国向西汉臣服纳贡。
随着西汉和南越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原农业生产、文化技术等相继流入南越,推动了岭南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和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百姓也安居乐业,南越摆脱了刀耕火种的时代进入全新历史时期。
(图片借鉴,侵权可删)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去世后,吕雉独掌大权;当政后的吕雉中央政权集团和赵佗关系恶化,吕后甚至下诏中断和南越的一切贸易往来,西汉和南越的外交也跌落至冰点。
当双方的矛盾激化至一定程度时,兵戎相见是解决方法的唯一途经;吕后派兵南征赵佗,但中原将士们适应不了南方潮湿炎热气候,水土不服下还未开战就纷纷病倒。赵佗也撕破脸宣布脱离汉朝,自封“南越武帝”并出兵攻打汉朝诸侯国长沙国,闹腾一番心满意足地又跑回南越去了。
在吕雉死后汉朝退兵,赵佗却凭着抵抗汉朝的威名响彻岭南地区,以此加强了对南越国的控制,自己以皇帝的身份与汉朝对抗。
一直到汉朝内部政权纷争稳定,汉文帝刘恒即位后,又再次任命陆贾出使南越,说服赵佗归顺。赵佗除去了自己的帝号重新归顺汉朝,和西汉中央政权重修旧好,每年定期向汉朝纳贡称臣直至汉景帝刘启执政时期;但在南越国内,赵佗还是以“武帝”自居。
(图片借鉴,侵权可删) 公元前137年,“南越武帝”赵佗去世,享年104岁,继承者并不是他的任务一个儿子,因为他的九个儿子都比他早逝,只能由孙辈来继承王位。这位牛人一生中也熬死了九位皇帝,分别是秦始皇、秦二世胡亥、汉高祖刘邦、汉惠帝刘盈、前少帝刘恭、后少帝刘弘、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若加上秦王子婴、吕雉、汉武帝刘彻,一共历经12位中原统治者。
赵佗死后安葬在广州番禺,后世曹操的摸金校尉还专门来到岭南地区寻找他的陵墓,只是努力下遍寻无果。直到今天,赵佗的陵墓还未确定在何处,有历史学家猜测可能在广州的越秀山上。
那么诸位肯定心里有疑问,秦朝灭亡时赵佗为什么不回援呢?首先据史料记载,秦朝对岭南地区南征的五十万大军,实际上也许根本没有这个数量。古代大军出征都是往高了报,号称一百万的大军最多只有六十万,因此秦朝这五十万也许只有三十万,除掉徭役民伕,后勤保障人员,真正能作战的前线秦兵大约十万人左右。
南越国旧址(图片借鉴,侵权可删) 这么少的人对秦朝灭亡的趋势,就算出兵回援也是于事无补,对中原战场上惨烈的斗争,这些人投进去连个泡泡都没有,还不如按兵不动,观望局势;就算赵佗有那个心,对于古代交通不便时间上也来不及。
其次秦兵成份复杂,除了秦国本土士兵外,肯定还有大量六国灭亡后征召的兵员,对秦朝没有归属感还有亡国之恨,离心力的滋生自然不会回到北方挽救秦朝了。
最后是这几十万的秦兵,都已经习惯了岭南的生活,很多人包括赵佗都娶妻生子了,有家人的牵挂自然不能像以前一样去拼去杀,家庭生活让人的锐气都消磨干净,对打战厮杀之类也不再热衷。
(以上文字,如果喜欢,请点个关注!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必删!)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刚子侃历史”吧!每一期将带给您不同的阅读感受。您的关注和支持,是我创作的无尽动力!
标签:皇帝,赵佗,王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