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usehold consumption rate 居民消费率是指居民消费需求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我国1981年至1998年17年间居民消费率基本以平均每年0.33个百分点的幅度持续下降已经由1981年的53.1%下降到47.5%我国最终消费率的升降基本由居民消费率的升降决定,2000年居民消费达到创水平的48%,最终消费率也达到近几年的最高值61.1%,2001年以来,虽然政府消费率保持高位,但由于居民消费率下降,最终消费率也随之回落。 而属于中下等收入国家行列的我国2008投资率为43.2%,最终消费率为54.3%,居民消费率39.8%。 过去不少企业重城市根据对1996—2010年我国国民收入增长率消费率等因素的测算和相关分析,2010年我国居民的年消费水平将达1441元左右(其中城镇居民约达2459元,农村居民约达1004元)。 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司长彭志龙日前表示,我国居民消费增长较慢,居民消费支出在GDP中的比重较低。据悉,2008年中国居民消费率(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为35.3%,美国为70.1%,印度为54.7%。(12月3日《上海证券报》) 消费量占生产量即GDP的比例,就是消费率。一般说来,经济结构的科技含量越高,社会的消费率也越高。而总的消费率,又可以分为居民消费率与公共消费率两大组成部分,即居民消费量与公共消费量分别占GDP的比例。公共消费,基本落实为政府消费。同等物资前提下,居民消费率高则公共消费率低,反之亦然。 美国的居民消费率已经为70.1%,总消费率之高令人艳羡,正与其世界第一的科技水平相匹配。而中国的居民消费率如此之低,却不能完全归于科技水平的差距,因为科技水平并不占优势的印度,居民消费率也超过了中国近20个百分点。粗略一点说,美印之间在居民消费率上的差距主要反映了科技水平上的差距,而中印之间在居民消费率上的差距,主要反映在公共消费率上。 中印皆为发展中国家,比之发达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福利体系建设都不够完善,决定了公共消费率会高于发达国家。近些年来,中印两国之间在基础设施上越拉越大的差距为世人所共见,在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公共消费率高的合理性。然而,在另一个方面,以“三公”支出、楼堂馆所建设、灰色交易盛行为代表的靡费支出,毫无公共意义之支出的巨大也是为世人共见的,则反映了中国公共消费率高的不合理性。 时下强调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可以分作两个方面看:一方面,中国依然是发展中国家,需要继续发展生产,用丰富的产品来满足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就是要在确保公共消费率中合理部分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压缩其中不合理的部分,分配率提高的空间应主要从这里压缩出来。 其实,刺激消费本主要为刺激居民消费;扩大内需,本主要为扩大居民内需。在路径上,就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压缩公共消费中之不合理部分,保证公众能分配得更多、能够有钱去消费。现在居民消费率不高、居民内需不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公众没钱。中国居民存款总额不过20万亿,人均也就一万元多点,对应于保障体系的不健全真的是没钱;对应于现时的物价水平,自我保障能力也相当脆弱。倘若忽略了这些,非把公众这点“压箱钱”挤出来不可,显然是钻了为经济而经济的牛角尖。 居民消费率的计算方法在我国是有缺陷的,你可以查找国外有关数据自己计算,比较结果就清楚了
标签:世界银行,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