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回信》是由王君正导演 ,由老艺术家李丁、话剧表演艺术家石晨、话剧女演员肖雄主演的一部国产记录片。该片于1992年上映,上映以来备受瞩目,豆瓣评分高达9.1分,并且获得第十三届金鸡奖、第4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国际青少年儿童影视中心奖等多项国际大奖的奖项与提名。
这部影片的剧情很简单,甚至可以说朴实无华。
90年代的北京。小男孩晨晨的爸妈在国外工作,他平日与爷爷一起生活。爷爷干了一辈子邮政工作,退休后与孙儿相依为命。一天,祖孙俩把一封收信人已经去世的信件系在风筝上放飞天空,爷爷告诉晨晨:他在天堂会收到的。不久,妈妈从国外回来了,她看不惯爷爷对晨晨的放任,于是每天给晨晨布置了英语、钢琴等课程,原有的平静不见了,爷爷搬回了自己的旧居。晨晨日夜思念爷爷,他恨透了什么英语钢琴,整天哭闹不休,妈妈见此若有所思。爷爷的生日到了,晨晨与好伙伴琳琳送来生日贺卡祝福,爷爷带他们外出放风筝,劳累一天后,在孩子们的欢笑声中,爷爷竟然永远“睡”去了......
影片之中细腻的情感描述出了那个时代的留守儿童情感上的创伤,在朴实无华的剧情之下对于情感细节的描写,是这部影片与观众产生共鸣,催人泪下的关键所在
在我看来, 导演王君正老师想要传递的信息就是:孩子需要的并不是高级的零食或者进口的玩具,而是最亲爱的人的陪伴。我相信所有被爷爷奶奶带大的观众都会被这部电影所感动 , 孩子的快乐很简单,只要可以在大人怀里随意撒娇任性,只要有大人陪着。就足够了。
影片的故事看似普通,实际上却隐藏着极为厚重的情感描写与教育意义,影片也表现出来亲人之间的浓厚感情。《天堂回信》是90年代电影的情感教育代表作之一。以淳朴真实的笔调,描绘出了孩子与家人之间的亲情,用真情打动了观众。
本文我将从叙事风格、时代背景、主题风格等五个方面来深度解析一下这部影片的独特艺术魅力。
01、叙事风格——双线并行的节奏,让人物关系更加立体,引发观众的共鸣与思考
从影片的整体布局来看,对小主人公晨晨的性格与生活的展现,主要就是为了引起影片与观众之间的共鸣,同时,运用双线并行的节奏,不但让剧情更加饱满,也让观众产生了一定思考。
在我看来,导演正是通过这种双线并行的叙事方式,展示了孩子对不同教育的接受程度。这样一方面可以引起观众的共鸣,而另一方面也可以让观众产生无限的思考。前者因为那个时代大部分的人基本上都经历过爷爷奶奶的生活经历,而后者,则是作为家长的观众的真实写照。
接来下我就将分为“主线”与“副线”两条不同的线索来精度解析。
第一、故事的主线:晨晨与爷爷的关系不单单是爷孙儿, 更是平等相处的朋友。
电影的一开始,就是爷爷带着晨晨在公园之中放着风筝,因为爷爷有心脏病,而且年纪大了,已经不能够长时间运动,陪晨晨玩一会儿就需要休息一会儿,每次休息都会坐在小三轮车上。而这个时候,晨晨就会以一种“老朋友”的身份说道: “左上衣口袋,急救盒,舌下含服一片儿”。 在休息之后,晨晨还会骑着小三轮车,带着爷爷回家,而这时候,公园中的孤单老人总是羡慕不已。而回家后的晨晨,还会帮爷爷穿针,爷爷洗衣服的时候,晨晨会在厨房,站在凳子上,把事情做完之后。晨晨就与爷爷一起坐坐下来看《一休》。
在我看来,正是因为这种建立在血缘关系之上,并且产生的跨越年龄的忘年之交,才是晨晨与爷爷之间感情如此只好的关键 。 同时,那个时代的爷爷奶奶与孙子之间基本上都这样的相处方式,而现在很多观众在观影之时,就会情不由己的想起爷爷奶奶,
在我看来,这样的叙事结构不但很好的为后期的妈妈的回归,母子之间的隔阂做了铺垫,更是深层次的激发了观众脑海之中那遥远的回忆,从而激发观众的泪点。
第二、故事的副线,妈妈的回归,家长的视角,自诩给了孩子最好的。
晨晨与妈妈的感情从表面上看是与爷爷之间的反差,但是其本质上是在影射现实社会。家长总是把自己认为好的,对的东西强加在孩子的身上,并且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总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去要求孩子做这做那。最后发现孩子越来越叛逆。
妈妈回国之后,妈妈觉得爷爷对晨晨太过于放纵了,不喜欢晨晨的“老朋友”荷兰猪,更不喜欢让这个小动物上桌吃饭,看着晨晨吃完饭舔盘子也觉得不对。于是自作主张的把晨晨的玩具全部丢掉,随后因为不小心,导致晨晨的老朋友荷兰猪掉下楼被摔死。导致晨晨非常的伤心。
而且妈妈总是把自己认为好的,给了晨晨,让晨晨去学习钢琴、学习英语,她从来没有问过晨晨想要的是什么,晨晨是不是喜欢。导致母子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好在在荷兰猪的事故之后,妈妈似乎意识到了什么,不在强迫性给晨晨灌输知识,而是与爷爷一样,言传身教!
在我看来,导演之所以设置这样的剧情,其实就是在影射当代的父母,从来不知道孩子喜欢什么,想要什么,只是一味的想要把孩子教育成心目中的好孩子。最后导致两代人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孩子越来越叛逆。
故事之中,晨晨自从妈妈回来之后,不止一次的发生了争吵, 其实这样的情况正是是无数真实案例的浓缩。导演正是用这样的真实的案例,一方面影射了现实,而另一方面则在一定程度之上引发了观众的深层次的思考,我们究竟应该怎么与孩子和平相处?
首先:家长需要意识到一个问题,言传身教大于强迫灌输,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我们只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孩子自然而然会学会。 没必要去强行创作一个心目中的好孩子。这一点在影片之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比如晨晨在吃完饭之后,还要把盘子在舔一次,可能在妈妈的眼中,这样太过于寒颤,但是这难道不是一种节约粮食的体现吗?而这种意识,爷爷从未教过晨晨,只是晨晨看着爷爷这样做,他也这样做而已。
其次,对于家长而言,切忌不能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去指挥孩子,而是应该以朋友的形式与孩子相处,相互尊重,告诉孩子我们是平等的。 大部分的家中都如影片之中刚回国的妈妈一样,用自己过去的经验去教导打压孩子,想要孩子成为自己心目中的那个孩子,但总是适得其反,让孩子越来越叛逆,二者之中的代沟也越来越大。
正确的教导方式应该如影片之中爷爷与晨晨之间的关系一样。相互尊重,以朋友的身份相处。这样,晨晨也很懂事、会照顾爷爷,有爱心,知道节约等等优良的品质。
最后,在于孩子的交流之中,一定要平缓的与孩子沟通,切忌不要严词以对。 在我看来,最后晨晨之所以会与妈妈和好,一方面是因为爷爷的离世,妈妈成为了晨晨唯一的依靠。但是最为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后来妈妈学会了尊重晨晨的选择,同时,妈妈与晨晨之间的沟通都变得很有耐心。所以晨晨愿意听妈妈的话了。
爷爷说:给孩子一点时间,你要有耐心,毕竟晨晨还小
在我看来,不是晨晨年纪小才需要耐心,而是与孩子之间交流,一定要有耐心,平复情绪之后在好好的沟通。不管孩子的年纪,都可以沟通,得到对方真实的想法。彼此之间的理解,才是最重要的。
02、时代背景——红墙绿瓦下,一代人的回忆,简单的故事蕴含大的哲理,让影片的深度再一次得到升华
《天堂回信》是90年代的作品,运用了90年代的背景,说到时代背景的运用,这部影片堪比“教科书”,纵观全篇,导演对于时代的描述不可谓不精妙,九十年代初; 老北京城独有的味道,红墙绿瓦之下是永远正南正北的胡同巷子,路边林立的树木,满大街的自行车车水马龙。一切的一切标志着那是一个纯真的年代。
影片正是通过了这样精妙绝伦的对于时代的细节描写,把朴实无华却又催人泪下的爷孙情传递给观众,呈现出完美的视觉效果的同时,引发观众的共鸣,让影片变得催人泪下。接下来,我将从两个方面深刻的描述出时代背景下的引人入胜。
第一、一代人的回忆,风筝、存钱罐、聪明小一休,淳朴的描写却引发了所有80后、90后观众的共鸣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风筝”,风筝是贯穿整部剧情的存在,剧名之所以叫《天堂回信》的原因就是:
爷爷是老邮递员,虽然退休了,但是偶尔也充当邮局的邮递员,在一次给人送信的时候,发现信件的主人已经“离世”了,于是爷爷把信件绑在了风筝上,放上了蓝天。晨晨问,为什么把信放在风筝上?爷爷回答说,因为信的主人去了天堂,让风筝带着信件去找他的主人吧
蓝天白云下,小小的公园,公园之中的小道上伫立的老树,在老树外的空地之上,爷爷带着孙子在放风筝。90年代,这样的场景在老北京城的各个公园发生着。如此简单的描写,瞬间痛击了观众的泪腺。这样的一幕似曾相识。正是这样的描写,衬托出那个时代的纯真,也为影片结尾晨晨放飞风筝给爷爷写信做了完美的铺垫。
其次,小猪存钱罐。小大人一样的晨晨,因为爷爷年迈,而且身体不适。爸爸妈妈长期在国外,孩子一度忘记了自己的爸爸妈妈的长相。问着爷爷,爷爷,爸爸妈妈长什么样?我像妈妈还是像爸爸?
爷爷给孩子的零花钱,孩子舍不得用,用一个小小的小猪存钱罐,一分一毛的存着。与爷爷相依为命的时间里,爷爷,忙碌着,我也忙碌着,帮助爷爷把事情做完后,与爷爷一起坐下来,一起看着<聪明小一休>。
这样的细节描写,有没有打动到你?生在九十年代,或者80年代的孩子,这一幕是否似曾相识?仔细想想,曾经的自己不是跟晨晨一样吗?这这一刻,观众与影片早已不分彼此。让影片与观众产生如此的律动,导演堪称无双鬼才!
在我看来,导演对时代的精妙描写,正好全方面无死角的打动着每一个观众,所有的道具,场景的描述都是如此的简单,没有长镜头的唯美,没有广角镜头下的宏大场景,只是在普普通通的写着一段故事,记录着那个时代的纯真, 但是就是这样简简单单的描写,才是最动人心的。没有煽情的语言,只有朴质的真情,直戳人心的感动。
03、主题风格——90年代罕见的“死亡题材”,以轻松的氛围来完美诠释了沉重的主题
虽然从现在的视角去看待“死亡”题材,已经屡见不鲜,但是在90年代初,“死亡”题材的儿童片,是极为罕见的, 在我看来,这部影片最大的亮点就是以极为轻松的氛围,真实的描写的“死亡”的真谛,让孩子正确的认识到了“死亡”的意义。
也许用现在的眼光去看,这部影片的剧情已经不再是那么具有教育意义,仅仅只是一部催泪的“纪录片”。但是在我看来,导演当时想要透过影片传递的,就是让孩子正确的认识到“死亡”。所以导演通过了三段的细节性描写,让“孩子”更深刻的体会“死亡”的含义。接下来我将逐步解析:
第一次:送信
有一次,邮局想要让爷爷帮忙送一封信,爷爷身体不好,晨晨想要与爷爷一起去,到了电梯发现电梯停电了,而信件主人在十二楼,于是晨晨与爷爷爬了十二楼的楼梯,终于找到了信主的住址,但是却发现找错了。
晨晨安慰到爷爷说,没事的,爷爷,我们一定可以找到信的主人的。几经波折,最后发现信件主人早已经离世。于是爷爷把信件挂在风筝上,将风筝放飞与天空之中。告诉晨晨,信的主人已经去了天堂,风筝可以把信带到天堂去。
这是第一次对于“死亡”的描写,晨晨对此感触不深。在我看来,这一段的描写不单单是为了与结尾铺垫,更是为了让晨晨初步意识到,人原来是会“逝去”的。
第二次:医院之中
由于爷爷的身体一直不好,尤其是严重的时候,需要到医院住院,每次爷爷住院修养好了之后,晨晨就会带着所有的证件到医院去接爷爷出院。
但是这次爷爷起了玩心,不管晨晨怎么喊他,他都不回应,吓到晨晨急忙喊来医生护士,并且哇哇大哭。爷爷意识到,这一次玩大了,于是想要哄好晨晨,回家之后,爷爷不管怎么哄,都不起作用。
这个时候的晨晨已经意识到“死亡”,告诉爷爷,他不想让爷爷死。爷爷只好耐心的教导他:
人老了,都会是的,要是人不死,那人就会越来越多,地球上就站不住了,你要是想爷爷啊,就写封信,爷爷能看到的。
这是导演第二次描写“死亡”,用一个老顽童的视角,轻松诙谐的展示,而后面的解释,也让人意识到,每一个人都会死,影片正是通过轻松的叙述的方式展现出来。沉重的主题显得不是那么的深沉。 在我看来,这一段不仅仅是为了后期爷爷的离世埋下伏笔。更是在教导孩子,“死亡的真谛”
第三次:爷爷的离世
不得不佩服导演的描写手法,如此深沉的主题,她竟然可以以如此轻松的方式将其描述,本来爷爷的离世是一件极为悲伤的故事,但是导演将其安排在爷爷的生日之上。生日贺卡、在晨晨亲手做的生日蛋糕旁边,许许多多的蜡烛燃烧着,一切看起来如此和谐与美好,但是就是在如此美好的场景下,爷爷安详的离世!
在我看来,这已经不单单是一部纪录片,更是一部伟大的教育片,除了家长对孩子的正确教育之外,这更是一部让人“初懂生死”的绝佳影片,没有那些华丽的台词,也没有煽情的语言,只有极为朴素的对情感的描写,但是就是这样的一部影片,可以让对善恶懵懂的孩子,第一次了解了离别!
总结一下:
在我看来,这部影片的情节虽然很简单,只是讲述了因为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孩子对爷爷产生依赖之情。但是却真挚的描写了当代留守儿童的感情创伤。而且剧情通过极度具有代入感的描写,让我们每一个观众在观影的同时感受到一波“回忆杀”。
时光匆匆,岁月流转,你生命之中,那个对你影响最大的那个人还在吗?他对你的一生有着什么样的影响呢?珍惜那弥足珍贵的亲情吧。须知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本文通过叙事风格、时代背景、主题呈现三个角度,由浅入深,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本片独有的魅力,深度的解析了这部国产纪录片之所以高达9.1分评分的价值所在。
标签: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