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淘百问>百科知识>农村创业故事5篇精选荟萃

农村创业故事5篇精选荟萃

2023-08-05 19:26:29 编辑:join 浏览量:608

农村创业故事5篇精选荟萃

农村是家乡,家乡是根。在农村创业为家乡建设做贡献,实现自我不同的人生价值。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农村创业故事5篇精选荟萃,供大家参考。

农村创业故事5篇精选荟萃1

卖“野草”

他曾是一名“放羊娃”,从夜市卖花起步,通过数年改良和培育,竟把家乡的“野草”卖遍全国,并先后获得了央视“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全国抗旱植物应用贡献奖”等荣誉。如今,堪称“中国草业第一人”的他已是上市公司总裁,企业市值超过70亿元!然而,当别人羡慕他赚取了巨额财富的时候,他却说:“我赚了满头白发。”

深受震撼,“卖花郎”转行园林绿化

1971年,王召明出生在内蒙古乌拉特中旗一个牧人家庭,从小与羊群为伴。家中兄妹7人,日子过得很清贫。为了改变“放羊娃”的命运,王召明努力学习,在连续参加了4年高考后,终于在1993年考进内蒙古农业大学。

去大学报到的那天清晨,父亲把王召明叫到了羊圈边,指着一堆羊毛说:“这两天秋收,我顾不上送你。家里没钱,你把这些羊毛收拾一下,拿去当学费吧。”就这样,王召明踏上了求学路。大学期间,为了减轻家人的负担,王召明坚持蹬三轮车卖花。花是赊的,三轮车是租的,每到周末清晨他就出去叫卖。花白天卖不完,他就在广场夜市摆摊到深夜……

王召明头脑灵活,1997年大学毕业时,已经在呼和浩特拥有3家花店,年收入八九万元。他放弃了进政府机关工作的机会,准备全力发展自己种花、卖花的“芳香事业”。

就在王召明对自己的老板身份志得意满时,有一天,王召明在花店门口帮顾客往车上搬花盆,听到女顾客对七八岁的女儿说:“你一定要好好学习,不然的话,长大就得像这个叔叔一样去卖花。”王召明当时就愣了,“我奋斗几年才在城市里有了自己的店,没想到在别人眼里,我依然是个没多大出息的小商贩!”王召明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他下决心要做出一番让人刮目相看的事业。而此时,城市绿化兴起,王召明看准时机,果断转让了掉花店。2001年,他在呼和浩特成立了一家园林绿化公司。

刚开始,公司名气小实力弱,但王召明却在一次和别人的竞争中,打了一场以弱胜强的漂亮战。有一次,王召明参加绿化招标会,甲方让投标者报每平方米草皮的价格,有人报15元一平方,有人报18元一平方。轮到王召明时,他在标书中写道:“我的成本价是8元钱一平方,具体多少钱能做,你们定就行了,给多少钱都能接受。”

向客户透露真实的成本价,已经犯了生意场上的忌讳,王召明还任由对方定价!朋友听说此事后,以为他脑子进水了。但甲方对王召明和他的绿化公司产生了兴趣,一调查,每平方米草皮的成本果然是8元钱。综合市场行情,最后客户给出了一平方米15元的价格让王召明做。就这样,在没有品牌知名度和质量差异的情况下,王召明的诚实品质成了竞争力,最终为他赢得了一笔大业务。靠着这种实在,王召明的绿化生意越做越大。

2003年,王召明发现很多小区和单位原本碧草繁花的绿化,过不了多久便荒废了。经过调查,他才知道:为了追求高贵、美观、上档次的观瞻效果,城建绿化中大量使用从南方乃至国外引进的植被,这些“娇生惯养”的奇花异草不仅价格高昂,到了北方还不耐寒、不抗旱。物业管理方嫌养护费用过高,一些曾经美丽的绿化渐趋荒废。

晚上躺在床上,王召明经常想起家乡草原上的野花野草,尽管旱涝无常,却生长得顽强、茂盛而丰美。何不把乌拉特草原上的草运用到城市绿化中呢?他越想越激动。

说干就干,王召明开始着手于内蒙古野草的研究和推广。可他大学专业是林业机械制造,对种植行业只知皮毛。为此,王召明四处拜访专家,激情满怀的他却遭到质疑:正规院校和研究机构里那么多人从事这项工作,都没有做出多大的成果来,一个私企小老板能行?但王召明铁了心要试一试,他看好的事情,谁说也没用。

困境坚持,我就是顽强的“马褂木”

2004年春天,在大家的质疑声中,王召明开始从野外引种抗寒抗旱的植物,进行选育。“该种什么?我们去大自然里找。草原上漫山遍野盛开的野花,不比进口的花草逊色。大旱之后能存活下来的花草,就是最抗旱的品种。”王召明踌躇满志地对公司同事说。

他们经常驱车几百里深入草原腹地,甚至攀着乱石爬到很高的山顶上,只为采集一颗野生草种。一次,因为雨后道路湿滑,王召明采集草种时一脚踩空,直接从八九米高的半山腰摔落到了地面,造成左手臂和腿骨骨折,脸部擦伤,在医院躺了两个多月。

王召明很喜欢生长快、耐旱且对病虫害抗性极强的马褂木,他觉得自己就像马褂木一样,在再恶劣的环境下都能坚持。然而,当他千辛万苦把野草种子采集回来后,要么根本无法在实验田培育成功,要么历经数月好不容易培植成了,一挪到别处栽种,却怎么都种不活!如此折腾了大半年,王召明才痛苦地意识到,仅靠看几本《植被生态学》之类的书籍是不够的,想大面积培育野草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随后,王召明开始“三顾茅庐”请技术人员。内蒙古农业大学的老专家们,一开始对王召明的事业不认可,但经过他“死缠烂打”式的求教,大家逐渐喜欢上了这个小伙子。起初是帮忙,后来部分专家退休后,干脆加盟王召明的团队,帮他建起了国内一流的草业研发中心。

有了专家的技术支持,王召明的“野外寻草队”实力大增,每一次出击都斩获颇丰。采集到野草种子后,王召明和团队成员还要一项一项研究它们为什么耐寒、抗旱,并去构建各自的繁育体系……

王召明人工培育的第一种植物,是超级抗旱抗寒的沙冬青。可当王召明把它们移栽到绿化地里后,原本耐旱耐寒的沙冬青,很快就莫名其妙地死掉了。问题究竟出在哪里?王召明和同事们开始反思移植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

不久,他们终于找出了沙冬青死亡的真相。原来,这种植物根深1米多,而且主根上还盘结着很多细根毛根,移植的时候,一不小心就拽断了。盘根错节,是沙冬青一旦种下就再难移植的问题所在。为解决这个难题,王召明和专家们集思广益,终于想出了一个妙招——把沙冬青种在一种特制的“营养杯”中,杯子的正下方没有孔,这样生长起来根就不会往底部扎。通过营养杯侧面的两个孔,可以让植物形成盘旋状的根,便于移植。

成功选育一种野生植物,通常需要几年时间,既耗时间又耗金钱,王召明只得一边做绿化赚钱补贴研究经费,一边选育野花野草。到2005年,王召明成功选育出了沙冬青、黄芩、常青石竹等十几种节水、抗寒、耐盐碱的植物。他开始开着面包车,到处去推广。

可很多人没有听说过野花野草可以用来做绿化,根本不敢用。屡次推销失败,王召明依然在坚持。一次,内蒙古一家生态园的总经理郝艳涛听完王召明的介绍,又对这种没有先例的新生事物表示怀疑:“绿化植物又不能当场检验品质好坏。万一今年种上了,明年就死了,我上哪儿找你赔损失啊?”

为了打消对方的顾虑,王召明把心一横,说:“你可以先到我们公司的研发中心参观一下,如果信得过,我可以先把这两万多平方米的花草全部给你栽上,长好长活了再给钱,否则我分文不取。” 郝艳涛吃了颗定心丸,很快就与王召明签了合同。

这单生意,王召明承受了15万元的资金压力,他把家中唯一的住房卖掉,一家人到城郊租房子住。一到冬天,简陋的出租屋四面透风,妻子时常搂着躲进被窝还嫌冷的儿子,气愤地数落王召明:“为了种那些破草,你能把一个刚装修好的新家折腾没了,下一步干脆把我们娘俩也卖了吧!”压力重重的王召明心情烦闷,免不了和妻子大吵一通。闹得最凶时,两人甚至要去签离婚协议。周围的人更对这个“走火入魔的草疯子”冷嘲热讽。

与妻子冷战几天后,王召明却不愿意办离婚了。经过几夜反思,他认识到自己一心创业忽视了家人的感受。他拎着妻子最爱吃的草莓和板粟来到岳母家,主动向爱人赔罪:“孩子他娘,咱回家吧,这段时间都是我不好,对不起!”见妻子无动于衷,王召明一边给她剥板粟,一边文绉绉地说:“古词中不是写了吗,茕茕白兔,东走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故。离开你,我这辈子恐怕再也找不到能和自己同甘共苦的好妻子了!”一番话说得妻子眼眶泛红,当晚就跟他回家了。

沙漠变绿洲,我赚了满头白发

第二年,王召明那些无人看好的野花野草终于为他争了一口气。郝艳涛的生态园里的植物至今都活得很好,不仅美观,而且耐旱耐寒,不用频繁浇水和喷药,养护起来既省心省力又省钱。此后,通过口碑相传和打广告,王召明利用野花野草进行绿化的方法,逐渐被大家认可。

“省得方寸水,留与子孙用。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以往只要美化、不计成本的绿化观念导致花草树木与人抢水喝,造成了水资源的巨大浪费。我们经年培育出的野草野花不仅美观,且节水耐寒,生命力旺盛……旨在用最低的生态成本创造绿色生活!”2006年,王召明在中国环境保护大会上的发言,不仅赢得了雷鸣般的掌声,也让“中国第一家卖野草的企业”广为人知。

2007年,王召明的业务范围涉及城市绿化、生态建设等多个领域。从2008年开始,随着内蒙古治理退化草原的力度越来越大,王召明意识到生态修复将是一块大蛋糕。而恢复草原的生态,只有十几种野生草种是远远不够的。

为此,王召明扩大企业规模,聘请了更多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并经常带领团队到内蒙古各地收集更多的野生植物种子。经过几年的积累,王召明又成功选育出了140多种野生植物,包括野花、野草、野树。

品种丰富后,眼看可以赚大钱了,不料命运又给了王召明致命一击——2010年初,公司一名技术骨干突然被王召明的竞争对手以重金“挖”走,更可气的是,此人还带走了近40种野生植物原种!若不是王召明将那些“金种子”与对应的档案信息分别存放,很可能就惨遭“一锅端”了。

通过漫长的举证与诉讼,最后王召明虽然打赢了官司,却也因泄漏了商业机密而损失惨重。痛定思痛,此后他将这些原种和它们的档案信息全部保存在公司专门建立的半地下的“种质资源库”里。资源库装有3道防盗门以及红外线报警器,没有他和妻子的指纹配合,谁都进不去。于王召明而言,这无疑就是他的“地下金库”。

2012年,王召明大规模培育出的“节能蒙草”,逐渐卖到了内蒙古、新疆、陕西、甘肃、贵州等干旱省区,那些绿茵茵的草坪、红艳艳的花朵、金灿灿的树叶不仅扮靓了一座座城市,让数亿人过上了“绿色生活”,也为国家节约了大量水资源。

有了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王召明开始接一些草原生态修复工程,这些工程面积大多在万亩以上,从洒草籽到浇水,他的公司均有大型机器设备。1万亩严重退化的草原,王召明只需要两三年时间,就能奇迹般地恢复生态。王召明成为了内蒙古草原生态修复的领头羊,令人咋舌的大业务应接不暇。2012年,他的公司在深圳创业板成功上市,王召明本人拥有的股份价值10亿元。

成为亿万富翁后,王召明在创业道路上没有停住前进的脚步。2013年的一次聚会中,一家养牛企业老总向王召明说出了自己头疼的问题:“我那1万多亩草场,原本可以实现自给自足养10万头牛,但近几年草场正在逐步沙化,连年减产,现在我每年都要从别人手里买很多牧草才够用。你能不能帮我把草场改造成优质的牧场?”王召明从中嗅出了另一个财富爆发点,他当即说:“与其这样,咱们为什么不能联合起来?”

很快,他们组成了一个草原生态产业联盟,并先后拉进51家企业。王召明信心十足地要打造一个草原生态产业运营平台,利用有限的环境资源创造更多的生态效益。产业联盟拿下工程以后,由王召明进行生态修复。修复好之后,再给产业联盟内部的企业使用,可以同时养牛和太阳能光伏发电,以及开发蒙古包旅游等,互不干扰。这样抱团经营,既能降低运营成本,还能把资源立体利用起来。通过这种合作模式,王召明大大提高了利润率。

近10年来,王召明创办了我国第一个民营抗旱物种研究所,挽救和驯化抗旱物种数百种,还建起了可为改善我国北方生态恢复提供有力保障的种源库……他先后获得了央视“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全国抗旱植物应用贡献奖”等荣誉。

当被问到做生态绿化赚了多少钱时,王召明说:“我赚了满头白发。过去我们来沙漠里投资这里是沙漠,现在来到沙漠,这里已经变成金沙。过去是投入,现在有投入有产出,也有循环了,但是依然是投入大,产出小。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个很辛苦的行业。”

如今,王召明的公司发展成为一家集研发培育、销售推广、设计施工于一体的园林绿化一级企业,形成了系统化的产业链。截止到2015年初,王召明的企业市值超过70亿元。昔日的放羊娃,通过多年打拼成为了上市公司董事长,被誉为“中国草业第一人”。

面对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王召明建议:“年轻人要走好自己的第一步,从基层第一线干起。要坚持、执着,遇到困难不低头。要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充实、提高自己。在创业时不能贪大求全,一旦找准自己的方向,就要义无反顾地走下去。”而这,也正是王召明一直秉承的信念。

农村创业故事5篇精选荟萃2

包子店的90天

临近武汉汉口江滩的闹市上,店铺林立,人流熙攘。经过反复考察,赵大海相中了夹在众多小吃店中的一个空门面。

为了使生意脱颖而出,原来做小超市的赵大海决定开家包子店,这样不会与附近的店面产生直接竞争。经一周的筹备,在一阵吹吹打打开业的喧闹声中,顾客很快被吸引了过来。由于采取了买五送一的促销手段,加之包子的味道的确不错,在最初的半个月里,他的店前每天出现了排长队的壮观景象。可是,仅仅三个月后,赵大海就不得不忍痛转让了店面。

包子店为何如此“短命”?赵四海痛定思痛,觉得主要亏在以下三个方面:

未识成本真水性

最初接手这个店时,上家将店内餐桌板凳、冰箱等以3000元的一口价作为转让条件。由于求店心切,虽经讨价还价,只压低了200元。就在赵大海准备一手交钱一手收店时,原店主抓住他急不可待的心理,又提出要补偿近1000元的室内“装修费”和“设备费”,否则,就拆掉暗楼,搬走壁挂空调。而这些又是做饮食必不可少的“硬件”,重搭也影响开业的进度。赵大海忍痛答应了这些条件,最终以高于原预估1/3的价格盘下了店铺。

虽然赵大海不懂餐饮,但他知道,要想在顾客中把包子店一炮打响,须请过硬的白案师傅。通过熟人介绍,赵大海从一家老字号的小吃店以月薪2000元的代价“挖”来了一名厨师。为了应付早晨就餐的高峰,赵大海又以月薪700元请了三个帮手。这样一来,包子店仅人工开销每月就差不多4000元,这还不算房租、煤、水、税费、卫生费等其他开支。起初,赵老板对此不以为然,只要每月不少于10000元的营业额,这些成本都不算什么。后来生意每况愈下,成本负担才显现出它的真水性。也可以说,不精打细算、盲目求大埋下了经营上的败笔。

启示:俗话说,不熟不做。转行新生意应稳扎稳打。即使特别想入市,也不要过早暴露自己的真实意图。否则,就会将自己置于被动的境地。开店一般都要经历由小到大、循序渐进的过程,想一口气吃个大胖子,不仔细推敲经营成本,最终只会力不从心,难以为继。

销售定位生冲突

赵大海事先考察过,隔街还有几个做包子的小作坊,大多都只有一口锅、几个蒸笼,主要供应腌菜、豆沙、大白菜、鲜肉等常规品种,其卫生条件和店里的环境与他根本没有可比性。为了将周围高端顾客都拉过来,赵大海在未开业前,印制了比较精美的广告,突出宣传了其“宫廷包子”系列。他还根据现代都市人讲卫生、求舒适的就餐特点,将近五十平方米的店铺一分为二,加工区置后,前面的就餐区更换成美观舒适的塑料桌椅。

开业的当天,店里“香菇肉馅”、“海鲜馅”、“鲜肉馅”等品种果然吸引了周围的白领和机关工作人员。一部分有钱也有闲,讲究生活质量的老年人成了主导顾客。尽管每个包子的定价为一元到三元不等,但包子个大、量足、馅精,买者踊跃。新鲜劲过去后,顾客开始挑剔了:一嫌定价偏高,是否“物有所值”;二是一些老年顾客细嚼慢咽,挤占了有限的店面。即使在高峰期,包子须蒸熟蒸透,老年顾客对此很理解,但年轻人不管这个,缺乏久等的耐心,想随买随走。两大客源发生了矛盾,难以协调,结果导致绝大部分年轻顾客流失。

启示: 做好市场要研究不同顾客的消费特点,弄懂能稳定客户的“卖点”。时下的市场,年轻人和老年的消费习惯很难统一。要么创造条件适应年轻人的快节奏、即买即食的特点,佐以热饮等配套;要么面对中老年顾客,价钱实惠,让他们来得了,坐得下,也留得住。

内忧外患遭狙击

由于赵老板大有在市场上“舍我其谁”的气势,虽给周边的几家店造成了压力,但也形成了他们之间的合力。为了抗衡,几家小包子店心照不宣地推出了自己“宫廷包子”,把价格降到每个一元左右。一些老年顾客尝过后,觉得味道也不差。为了少走路,他们就近购买。再加之这些小店主不断改善售卖方式,对出行不便的老年顾客送货上门。因为都是街坊,人头熟,他们更有亲和力。这样一来,又分流了赵大海近半数的老年顾客。

鉴于销售不畅,赵大海开始拖延帮工的工资、尤其是减少厨师的薪水来降低经营成本。在员工集体明里暗地提出保证足额发放原定薪水而遭“婉拒”的情况下,大师傅开始在工作上敷衍,原来两个很得力的帮工不辞而别。此外,由于赵大海疲于应付内忧外患,他亲自负责采购原料再也没有认真把关。在苦苦支撑了三个月后,因客源不足,员工和老板貌合神离,成本上升,包子店草草收场。最后,赵大海只能无奈淡出了市场。

启示:做生意要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最好有与对手不同质,不易跟风仿冒的产品,这样才能真正避开竞争锋芒。做饮食和办企业一样,要找志同道合的人合作,和他们不仅仅是一种“雇佣”关系。这样,在经营不利时,才能让别人着眼长远,同舟共济,共渡难关。

农村创业故事5篇精选荟萃3

养驴也是致富好门路

一头驴可赚千元

鲁、豫、晋、陕、甘、宁、青等省的不少丘陵沟壑山区,气候干旱,小杂粮为种植的主要品种,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均适合养驴,小杂粮是其精饲料,小杂粮秸秆是其粗饲料,放养、圈养均可。驴耐粗饲,抗逆性强,病害相对于骡马牛羊少。驴饲料来源广泛,且食量小,节省草料。上述北方广大农村地区非常适合养肉驴,亦可以规模饲养,当作一项产业来搞。

据调查,目前市场上1头役驴售价在1000元以上,1头肉驴售价1500~2000元,可获利1000~1500元,1头驴驹从产出到2岁体重150公斤以上的饲养成本为200元。

选好驴种是关键

我国的驴按体格大小分三类:大型驴有陕西关中驴、山东德州驴(渤海驴),体重在250~290公斤之间,种公驴亦有在350公斤以上的;中型驴有山西晋南驴和广灵驴、河南淮阳驴、甘肃庆阳驴,体重在220~250公斤之间,种公驴亦有在300公斤以上的;小型驴有河南毛驴、陕西滚沙驴、内蒙古库伦驴、宁夏西吉驴、甘肃凉州驴、四川驴、云南驴、西藏驴、辽宁驴,体重在160~220公斤之间,种公驴亦有在250公斤以上的。

养肉驴宜选中型驴,次之为大型驴,而小型驴多作为制阿胶用,其肉亦投放市场。

未来发展空间大

驴肉的瘦肉多脂肪少,细嫩味美,素有“天上龙肉、地下驴肉”的美称。北方一些城市驴肉馆生意很好,一些酒楼、饭馆也有诸如生爆驴肉、红烧驴肉、五香驴肉等名吃,每公斤售价在24元以上。驴鞭还有益肾强筋功效,主治阳痿、筋骨酸软、骨髓炎、气血虚亏等症。驴皮经煎煮浓缩制成的固体胶称阿胶,是我国传统中药材。

养驴的市场发展空间很大。随着近年来驴产品的不断开发成功,商品驴技术研究开发项目被农业部列入2010年扶植发展项目。当然,该产业的缺点也很明显,目前驴肉市场缺乏消费主流,作为阿胶原材料的驴皮必需与加工企业挂钩,养驴需以“农户+公司”的生产经营模式,方能确保获得更多的利润。

农村创业故事5篇精选荟萃4

张波

张波从部队退役后,先在赣州汽车运输公司当了几年货车司机。1999年底,张波只身来到了深圳,进了宝安区公明镇一家开关电源厂做业务员。2001年7月,他出差到常德,手机没电了,他才想起,忘记带充电器了,跑了几家商场店铺,也没找到合适的充电器。结果,不仅没把当地业务市:场打开,回到深圳后还被老板骂了一顿。

2002年五一放假,张波回家与家人团聚。他一位老战友要从南昌开车到赣州来“看望”他。可是,老战友的手机也碰巧在路上没电了,弄得大家费了好大劲才联系上。晚上,他陪老战友去商场买到了一个合适的充电器。这时,老战友说自己的皮带快断了,便顺便买了一根皮带。张波一手拿着充电器,一手拿着皮带,感觉这两样东西的外形有点相似,都是一根线连着一个“头”。

张波灵光一闪:能不能把“充电器”做成”皮带”,天天系在腰间呢?张波觉得,像自己这样经常走南闯北的男人,什么都可以忘记,皮带却是无论如何都是忘不了的!一旦把”充电器”这种容易忘记的附属品,变成“皮带”这种人们无法忘记的日常生活必需品后,将会给人们带来很大的方便!而这也将是一个潜力无限的市场商机!

绞尽脑汁,神奇的“多功能充电皮带”诞生

可是,要把“充电器”做成“皮带”,对于张波这个不懂物理学的门外汉来说,何其之难!不过,张波还是信心十足,他觉得这个创意最关键的就是如何把充电器头“瘦身”,变成皮带头那种形状的,所以自己必须首先搞清楚充电器的设计原理。为此,他买来了几本诸如《充电器电路设计与应用》之类的书籍,一有空就将充电器拆拆装装,希望能搞懂其中的奥妙。

2003年初,张波又报名参加了深圳市宝安区宝文技术培训中心的开关电源专修培训班。基本搞懂充电器的设计原理后,他就在纸上画出了线路和结构图,买来相关的零配件自行组装,他用透明胶将它们粘接起来,然后用火柴盒做“外壳”,再将火柴盒跟一根皮带胶在一起。就这样,他想象中的“皮带式充电器”原始模型便出来了。紧接着,他拿着这个原始模型开始寻找厂家生产正式的样品。

为了知识产权的安全起见,他把模型的皮带去掉,只拿着“皮带头”,而且只寻找那些不生产充电器的开关电源小厂家。但张波一连找了20多家小厂,都被拒之门外。2003年10月,他终于在浙江平阳县水头镇,找到了一个愿意帮助他的小厂家。

没多久,张波“梦寐以求”的“皮带头充电器”样品终于做出来了。他发明的这种“皮带头”不仅可以充电,而且具有蓄电功能,一次充电3~5小时后,能使手机连续通话3小时以上!“皮带头”上有个按扣,可以随意接上或取下皮带,它的外型和普通皮带是一模一样的,款式、材质等也都可以无限变换!

为了能让这种“皮带式充电器”适合更多的手机用户,张波又想到了配备摩托罗拉、三星、索爱、西门子等10多种品牌型号的手机插头,当手机没电、又没有“原始”充电器的情况下,用户只需将已经充电、相应品牌型号的皮带终端插头插入手机,这样皮带头内已经充好电的聚合物锂电池,就可直接对手机充电。

2004年8月,他正式拿到了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可对手机充电的多功能皮带”实用新型专利证书。获得专利后,他很快辞掉了工作,希望能找到合适的生产厂家一起合作,自己当一回老板!

颠沛流离。“方便裤腰带”终于让他改变命运

张波最理想的合作方式是:厂家负责生产、他负责销售,而且生产款项要等他销售后赚到了才给付。但没有一家工厂愿意和他这样合作,因为他不仅没有钱,公司甚至一间店铺都没有!

2005年2月,张波再次找到了帮他做样品的邪个浙江平阳县的小厂家,那老板人很好,很热情地招待了他。张波特别感动,像是见到了老朋友一洋,向其诉说了自己几年来的坎坷经历。

那老板听后感叹地说:“兄弟真不容易啊,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这个小老板先垫钱帮他生产了5000个:皮带头”。张波带着这批货立即回到江西,在当地找了一家皮带厂,虽然同样是先打“欠条”,但那皮带厂老板看到张波的“创意”后,很兴奋:“老乡,这产品好哇,肯定有市场!我愿意跟你长期合作!说实话,我做了一辈子的皮带,也从墁想到过它除了做裤腰带外,还能有其他的作喟!”

那一刻,张波笑了。2005年10月,他在赣州节区开了第一家店铺,产品就是他自己发明的“充电皮带”。开始,生意不是很好,因为产品价格相对于当地消费水平“比较贵”,他的“充电皮带”根据吏质的不同,分为高、中、低3种档次,价格分别为180元、280元、l80元。

后来,张波购进了许多传充皮带,甚至还有女性用的流行腰带。这样一来,‘皮带专卖店”的主题没变,但随着产品种类的丰耋,客户群却一下子翻了十几倍!而且通过比较,“充电皮带”反而畅销起来。后来在一个顾客的建议下,他打出了几条广号宣传语:“现代新型的‘方便裤腰带’,送给男人内最佳礼物!”“东南西北中,走到哪里都会通!”……很快,新型、方便的“多功能裤腰带”在赣州家俞户晓了,张波也成了当地的“名人”。2006年4弓,他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有了公司的张波如鱼得K,业务迅速膨胀。2006年夏,他陆续在浙江、上每、广东等地找到了合作厂家和销售商,市场越做选大。至今,他的销售额已达到数百万元!

农村创业故事5篇精选荟萃5

魏强

他是一个农民,却酷爱越野车,并手工造出令世界惊叹的高性能越野车,敢跟奔驰抢订单。他是如何做到的?

山野小子,迷上施瓦辛格的悍马

今年37岁的魏强,出生在山西河津市魏家院村一个农民家庭。15岁那年,他到一个工厂当电焊工,没想到近三年的焊工经历却意外成就了他后来的一切。

“车工、电焊是各个技术工种中最基本的。”当时村里不少人购置了运输车辆,在工厂里学到的手艺让从小酷爱倒腾的魏强有了用武之地,从修理自家车的小毛病到给邻居家的大卡车排除故障,魏强很快成了当地有名的修车好手。

18岁那年,他索性在村头公路边开了一家小修理厂。20岁那年他便成了远近闻名的老板,顺利淘到人生的第一桶金。

修车这活又苦又累还经常满身油污,魏强却干得有滋有味。他不仅练就了一手过硬的技术,每天还能接触到产自世界各地、风格不同的靓车。他还订阅了大量汽车方面的杂志,如《汽车之友》《世界名车》等等,令他眼界大开。超炫的空军墨镜、膝盖磨破的蓝色牛仔裤、一身发达的肌肉、大漠狂沙的粗犷,一个潇洒的男人开着他的越野车在亚马逊丛林中横冲直撞……这是电影《丛林骑兵》中的一个个经典场景,从此魏强认识了一个很酷的演员——施瓦辛格,更迷上了他的坐骑悍马。悍马能使他的拥有者具备一种强悍的性格。

如果自己能拥有一辆这样的车就好了。魏强开始在网上与一些越野车发烧友交流,没想到不仅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还交了天南地北的一大帮朋友。甚至有人热情地邀他驾车外出旅行,在荒凉的戈壁上玩起了“飞车”。爬陡坡、涉泥沼、闯乱石、穿荆棘,这种与大自然抗衡的野性游戏,让他越玩越上瘾,驾车技术也越来越高。

他发誓要造出中国人的“悍马”

与发烧友狂野了一阵后,魏强感到自己的小型客货车很不给力,翻山爬坡动力弱不说,还经常出一些小毛病。于是,平时爱钻研的他开始进行试验性改装,让坐骑变成四驱。他利用一辆旧皮卡的车厢,配上尼桑2.0排量直列四缸发动机,鼓捣几个月还真弄出一件很像样的“作品”,简直能与朋友的越野车相媲美!

惊喜之余,魏强一发不可收拾,开始认真研究这方面的东西。朋友有一辆墨绿色的富士WRX,为了参加比赛,希望魏强帮自己改装一下,进一步完善动力,在速度方面有更好的提升。针对朋友的要求,魏强从引擎、进气和点火系统入手,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改装方案,使这辆车从220匹马力一下提升到270匹。

但改装这活只有绝对的内行才能干,改装者必须要对汽车每个零部件都了如指掌。正当魏强把“改装”玩得热火朝天时,没想到一次突发事件却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方向。

2002年,一个朋友带他观看了国际上最严酷的越野拉力赛——马来西亚雨林赛。当时,参赛的中国车有两辆。车检组在检查过参赛车辆后,建议中国车手主动退赛,他们担心这两辆车进去就出不来了。结果不幸被言中,由于无法适应路况,两辆车中途退赛。

这件事深深刺痛了魏强的心,这个性格倔强的山西汉子发誓,一定要造出能与外国名车比拼的中国人自己的悍马!他把3家汽修厂卖了,宅在家里,对着电脑一待就是一天,还购买了很多相关的专业设备,经常在车间里鼓捣得忘记吃饭。

后来老婆知道了他的计划,埋怨他把几百万资金全部投入到一个根本看不到前景的事业上,万一失败就会倾家荡产。同行也对他报以讥笑,有人干脆说这小子彻底疯了。

但魏强铁了心要造自己的“悍马”。他开始亲手画图纸设计车的配置和所需的各种零部件,从最初的改装到技术创新,一个个关键技术被攻克。2005年,他的第一辆四驱越野车“下线”了。整部车除了变速箱、发动机、轮胎外,其他5600多个大小配件,全是魏强自己测算加工安装的。

2008年春天,他研究的带差速锁的驱动制动技术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终于,中国首辆六驱全地形越野车横空出世。此时,魏强才舒了一口气,他带着帐篷、开着自己的爱车奔赴内蒙古库布齐沙漠。沙漠的环境瞬息万变,很多情况都是难以预料的,一个沙丘可能几秒钟就改变了形态,将他和车埋在下面,但他手工打造的“越野车”经受住了考验,穿越了沙漠。他又奔向了青海、西藏和新疆,想在各种地形中测试这辆车的性能。他开着车,专门挑没人走的坡地、高地、石地、烂地走。一个月后,他回到老家告诉妻子:“我成功了!”

2008年12月15日,山西晋城举行全国越野车场地锦标赛,参赛的78辆车中有4辆是“魏强制造”,而且都跑出了不俗的成绩,这一下使他声名远扬。

为造出中国人自己的越野车,魏强先后投入350多万元,最狼狈的时候连交手机费都成了问题。可是当一些财大气粗的美国老板要购买他的六驱全地形越野车时,却总是被拒绝,出多少钱都没用。原来魏强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除有资格参加国家级比赛的实力车手外,不接个人订单。他不想让自己的车成为富人炫耀的工具,更希望它能应用到地质勘探、消防救灾以及矿山水电开发等特殊领域中。有一次他接到湖北一个水电站的订单,因工作需要,对方急需一辆能通过泥潭、性能强的越野车,但市面上买到的车都不符合要求。魏强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在费了很多心血之后按期完工。后来一些矿山单位也纷纷找他买车。

2010年9月初,中央电视台派人过来进行了连续10天的跟踪拍摄和采访。魏强表演时,把见多识广的央视记者都吓了一跳:他的越野车因动力强大,能在令人生畏的沙丘中钻进钻出,在一块块半人高的大石头上爬上跃下。相比沙石,涉水是一个更危险的项目,因为车辆一旦在水中熄火进水,发动机就会损坏。令人震惊的是,魏强的越野车竟能轻松穿越1.8米深的水塘。更绝的是,不久魏强把他的越野车开到了一个2.5米高的断崖前,说要从这里爬上山去。在场的人顿时愣住了,这无异于天方夜谭。

这种“绝活”被魏强称为攀岩。只见他的越野车如一头凶猛的怪兽,一阵沉闷的低吼后,前面两个轮子就爬了上去,现场不时传出尖锐的摩擦声,人们的心都悬到了嗓子眼上。这车仿佛有超强的推力和抓地功夫,眨眼间神奇的一幕发生了:车子硬是像猎豹般蹿上去了!顿时,四周掌声如雷。“乖乖,太强悍了,这哪里是汽车,简直就是坦克啊!”

2010年9月19日,央视报道了魏强“制造26辆全地形越野车并取得发明专利”的新闻后,引起很大反响。网友称这是中国人的骄傲,应把它首先装备到部队。

超级“怪兽”敢和奔驰抢订单

2010年国庆长假期间,到访的美国客商希望采购魏强的越野车并表示“有多少要多少”。因为美国的农庄急需这种性能强悍的越野车。魏强的回答让对方很失望:他的“汽车制造厂”只有一名正式员工,每年的产量最多只有8辆。对方惊讶地感叹说:“这样的汽车厂恐怕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

2011年1月中旬,新疆塔里木油田一下就从魏强这里采购了3辆“怪兽”。“最初他们采购的是每辆170万元的奔驰越野车,3辆车每年的维修保养费上千万元。”后来对方把这两种车弄到沙漠里PK,觉得还是魏强的车性价比高。“他们的车每天的任务就是巡查辖区内的200多个钻井平台。”魏强说。

一个农民,手工造出的越野车竟能抢走奔驰的订单,这不能不算奇迹。魏强对此却不以为然,因为品牌车售价及维修保养成本过高,这是对方的软肋。他说自己现在主要是缺钱,如果能弄到5个亿的资金,他在几年内就能大批量地生产世界一流的越野车。

这话绝非吹牛,国内知名汽车专家、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张函彤在看了魏强的试车视频后说:“他这种车的设计理念在世界上都是比较领先的,而且有一些自己独创的技术在里面,整车的越野性和可靠性都不错。更重要的是,他解决了悬架控制的一些难题。”比如攀越1.5~2.5米的断崖,别的越野车车轮会在与岩壁的接触过程中不时打滑,根本爬不上去,魏强却用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的差速锁解决了这个问题,这就是他的秘密武器。当然类似的创新技术还有很多。

2011年,魏强还要驾驶自己造出的六驱全地形越野车,穿越中国四大无人区——羌塘、可可西里、阿尔金山和罗布泊,然后攀越海拔6700米的雪山,挑战目前海拔6543米的吉尼斯攀越纪录。年内他还要造出一辆水陆两栖汽车,因为客户已下了订单。

一个人身上的潜能到底有多大?这位只有初中文化的山西农民,用行动给出了响亮的回答。

标签:荟萃,创业,精选

版权声明:文章由 淘百问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taobaiwen.com/article/264987.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