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喂喂,听说了吗,今年南方要发98年那样的大水!
听起来像谣言,但这还真是官方消息——“国家防总:今年汛期长江中下游爆发大洪水可能性很大,将以防御‘98+’长江特大洪水为目标。”
这里藏着个幕后黑手,那就是厄尔尼诺。讲真,被强行科普了这么多年,你了解它到底是怎么回事吗?
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先从赤道附近太平洋上的风说起。受高低纬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影响,赤道南北两侧常年刮的都是偏东风。BUT,每隔2~7年,赤道附近太平洋上的偏东信风总会突然减弱一下,不要问宝宝为什么,科学家也说不准原因,总之,风一减弱,就让被风吹着往西太平洋流动的表层温暖海水失去了西行的动力,温暖海水便开始向原本偏冷的太平洋中部和东部回流,并阻挡了此处深层冰冷海水的上涌,最终导致这块区域海温的异常偏暖。由于这种现象最严重时往往在圣诞节前后,它便得了个原义为“圣婴”的名字——厄尔尼诺。
当厄尔尼诺出现出现时,太平洋东侧温暖海水聚集,海温升高。(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为了判断厄尔尼诺是否发生,气象学家们还专门找了最容易“发烧”的4块地区划为指标海区,命名为NINO1、NINO2、NINO3和NINO4,并制定了海温距平指数,当海温偏高0.5℃以上,并持续6个月以上,就认定为一次厄尔尼诺事件。
厄尔尼诺监测区(图片来源:中国气象网)
事情到这还没完。
要知道,温暖的海水也会烘热它上方的空气。以往赤道附近的西太平洋表层因为有温暖海水堆积,空气被烘热,以上升气流为主,容易形成降水;东部海温低,捂不暖空气,就以下沉气流为主,多干燥晴朗天气。这样在垂直于赤道的面上,就形成了一个名为沃克环流的大气环流。
可是厄尔尼诺的出现让沃克环流减弱甚至调了个个儿。于是,太平洋东侧的秘鲁一带因为海温升高,下沉运动减弱、甚至转为上升,降雨增多;与此同时印尼、菲律宾一侧的上升运动减弱、甚至转为下沉,降水减少。
问题来了,遥远赤道和太平洋上的事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快回想一下,初中地理课本里有个送分题:副热带高压和我国汛期。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影响我国汛期雨带分布的主要推手。一般来说,4、5月位置偏南,我国雨带位于华南一带,这就是华南前汛期;6、7月加强北上,雨带推到长江中下游一带,这就是梅雨;8月继续加强北上,就到华北、东北,这就是北方的雨季;到了9月,副高回撤,一年任务搞定!
正常年份我国汛期雨带与副高位置移动示意图(图片来源:中国气象网)
这个副热带高压的主体正好位于太平洋上空,一旦厄尔尼诺出现,经过海气相互作用,这个进程就会被”搅乱“!研究表明,厄尔尼诺容易让副高加强、西伸,促使大量的水汽从海上输入我国,与南下的冷空气相遇,产生大范围的强降雨,有时又会使副高容易稳定在某一区域,雨带走不动,降水一集中,洪涝就发生了,而在雨带无法抵达的地方,就会发生旱情。而且这种影响往往有一定的滞后效应,虽然在春季厄尔尼诺本身已开始消退,但其作用可持续到夏天,从而给季风气候的我国带来严重的洪涝灾害。
说了半天,总结一下就是,从2015-2016年强厄尔尼诺事件的角度来看,今年南方发大水的机率不可忽视,不过,这个大水究竟会有多大?这个问题当然没有标准答案啦!不过,可以找”参考“答案。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出现过两次很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就是1982-83年和1997-98年,现在,2015-16年又出现了与此相似甚至更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如下图红框所示):
1951年以来14次厄尔尼诺事件Nino3.4指数演变(单位:℃)(图片来源:中国气象网)
而且去冬今春以来,影响我国降水的副热带高压,无论是位置、强度也都与98年非常相似,这就不得不让我们提高警惕了。
虽然由于厄尔尼诺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我们暂时无法确认它具体的影响区域和影响方式,但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去冬今春,南方已明显多雨,这与1982-83和1997-98年的情况相似。
虽然本次厄尔尼诺行将结束,但它对天气气候的影响仍会发酵,所以今年防汛形势是很严峻的!而这,也是为什么官方决定今年长江防汛要以防御98年量级大洪水为目标了。
标签:洪水,真会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