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昆虫迷》有感“学习这件事,有没有人教你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你自己有没有自觉”初学《昆虫迷》这篇文章,这句话就深深印在了我的心里。
这是一个没有上过像样的小学,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所说的。而这个人,就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
法布尔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从小就对昆虫有着如痴似迷的热爱,他总是专心致志的观察昆虫,探索其中的奥秘,这使他成为了一位无与伦比的科学家。
读到这里,我内心中便涌现出一丝惭愧。法布尔没有上过像样的小学,但他依然乐观向上,积极进取,靠着自己的执着追求刻苦自学;而现在的我们坐在温暖、明淌的教室里吸取着无穷无尽的知识,和法布尔比起来,我们是何等的基清改幸福!法布尔花了毕生的精力,为人类带来巨著《昆虫记》。
在他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他说出了这样感人肺腑的话:“我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我觉得“坚持不懈”已经不足以来形容法布尔的精神了。
是啊,如果我们对待学习的态度能够像法布尔一样的话,成绩也会有所提高。在日常生活中,只要留心观察、探索身边的事物,就能感受到生活的乐趣。
“有其志必成其事”,变“志”为动力,变“志”为压力。有“志”是个必要的条件,但真正利用好“志”才能“事成”。
我们要向着自己所定的目标前进,勇于探索,敢于挑战。但愿每一个人都立下坚定志向,创造出灿烂的明天!2.《昆虫记》读后感看了《昆虫记》后,这本书使我十分着迷, 原来昆虫世界有这么多的奥秘,我知道了:凌晨,蝉是怎样脱壳;屎壳螂是如何滚粪球的;蚂蚁是怎样去吃蚜虫的分泌物。
还弄清了:“螟蛉之子”是错误的,蜂抓青虫不是当成自己的儿子养,而是为自己的后代安排食物。第一次读《昆虫记》,不知怎么的它就吸引了我。
这是一部描述昆虫们生育、劳作、狩猎与死亡的科普书,平实的文字,清新自然;幽默的叙述搏判,惹人捧腹……人性化的虫子们翩然登场,多么奇异、有趣的故事啊!法布尔的《昆虫记》,让我没有梦幻感,那些具体而详细的文字,不时让我感觉到放大镜、潮湿、星辰,还有虫子气味的存在,仿佛置身于现场一样。被我忽视太久了的昆虫的身影,及它们嚣张的鸣叫,一下子聚拢过来,我屏住呼吸,然后,凭它们穿透了我心灵的幽暗。
是法布尔,让我看到了昆虫跟我们人类在生与死,劳动与掠夺等许多问题上都有着惊人的相似。《昆虫记正枯》不是作家创造出来的世界,它不同于小说,它们是最基本的事实!是法布尔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夜,是独自的,安静的,几乎与世隔绝的寂寞与艰辛。
我仰起了头,这一刻,我非常想仰起我的头,像仰望星空一样,来对待昆虫们存在的奥秘。它使我第一次进入了一个生动的昆虫世界。
于是,我接着往下看《昆虫记》。接着往下看,《昆虫记》是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螳螂是一种十分凶残的动物,然而在它刚刚拥有生命的初期,也会牺牲在个头儿最小的蚂蚁的魔爪下。”
蜘蛛织网,“即使用了圆规、尺子之类的工具,也没有一个设计家能画出一个比这更规范的网来”, 丰富的故事情节使我浮想联翩。 看着看着,这些虫子们渐渐地清晰起来,我思考着:如果我们保护环境,不污染环境,这些虫子是不是还会在呢?现在的环境恶化,又是不是在以后还会有呢?我仔细地想着这彼此之间的关系,这一次的阅读,《昆虫记》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门。
当我继续阅读《昆虫记》时,我看到法布尔细致入微地观察毛虫的旅行,我看到他不顾危险捕捉黄蜂,我看到他大胆假设、谨慎实验、反复推敲实验过程与数据,一步一步推断高鼻蜂毒针的作用时间与效果,萤的捕食过程,捕蝇蜂处理猎物的方法,孔雀蛾的远距离联络……一次实验失败了,他收集数据、分析原因,转身又设计下一次。严谨的实验方法,大胆的质疑精神,勤勉的作风。
这一次,我感觉到了 “科学精神”及其博大精深的内涵。昆虫学家法布尔以人性关照虫性,千辛万苦写出传世巨著《昆虫记》,为人间留下一座富含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散文宝藏。
它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在作者的笔下,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小甲虫"为它的后代作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而被毒蜘蛛咬伤的小麻雀,也会"愉快地进食,如果我们喂食动作慢了,他甚至会像婴儿般哭闹"。
多么可爱的小生灵!难怪鲁迅把《昆虫记》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我叹服法布尔为探索大自然付出的精神,让我感受到了昆虫与环境息息相关,又让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和细微的观察。
《昆虫记》让我眼界开阔了,看待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了,理解问题的深度也将超越以往。我觉得 《昆虫记》是值得一生阅读的好书, 我想无论是谁,只要认真地阅读一下 《昆虫记》,读出滋味,读出感想,一定可以知道得更多。
蜻蜓的整个身躯细长、苗条、柔美、轻盈。蜻蜓的脑袋圆圆的,脑袋上长着一双突出的、绿宝石似的大眼睛和一张铁钳似的嘴巴,紧挨着脑袋的是它的身子。身子上面长着两对薄纱似的翅膀,身子下面是六只尖细的腿,身子后面是长长的尾巴,尾巴由许多小节组成,能自由地弯曲。
一天,我独自在郊外漫步。突然,我停下了脚步,好像踩到一些东西,我往脚下看,噢,原来是一大群蚂蚁,我吓了一跳,急忙往后退了几步。蚂蚁真多,而且还是会咬人的红蚂蚁。
我离它们大约有半米,蹲下来,仔细观察着。真是无巧不成书。就在这时候,来了一只蜻蜓,落在蚂蚁团附近,也许是累了,它正躺在那里美滋滋地睡觉。
这时,味觉特别灵敏的蚂蚁似乎闻到了蜻蜓的“腥味”,成群结队的蚂蚁径直向蜻蜓扑过去。不可能吧!竟敢打蜻蜓的主意。蜻蜓的身材可是这些“小不点”的几十倍啊!这些小东西,真是有眼不识泰山,竟敢在老虎头上摸须—— —胆子太大了。
可怜的蜻蜓,它睡得好熟,丝毫没有察觉大祸临头。蚂蚁们小心翼翼,爬到它脸上、嘴上、尾巴和脚,整只蜻蜓一下子被蚂蚁围住了,可怜蜻蜓还蒙在鼓里呢!
蚂蚁们越聚越多,它们似乎在说:“一、二、三,我们一齐上!”顿时,蚂蚁们一齐向“大个子”蜻蜓咬去。这时,蜻蜓才如梦初醒,从疼痛中惊醒,不停地挣扎着,可为时已晚了,蚂蚁越聚越多,它们齐心协力,有的咬脚,有的咬腿,有的拼命地咬住蜻蜓腹部,就连蜻蜓的翅膀也咬出了几个大洞。它后悔地说:“我怎么那么笨啊!一点防备都没有,结果把自己给害了!”它痛苦地 *** 着,挣扎着,但没有其他动物理会,最后一直 *** 到断气。
蚂蚁团结一致,偷袭巨大的蜻蜓,并取得成功。它们把蜻蜓咬死了,一块一块地拖进洞里,美美地饱吃一顿了。看来,今天我收获还真不少,这使我明白了团结力量大!
我是一个喜爱昆虫的男孩子,平时喜欢看关于昆虫的书,喜欢收集昆虫的标本。遇到捉虫的高手就虚心求教,从他们那世汲取知识和经验。
我经常在草地上、花丛中捉昆虫。捉到有趣的,就把它们带回家做标本。记得有一次,我在一大片草丛里搜寻昆虫的踪影。蝴蝶静静地停留在树枝上,蜜蜂在花朵上勤劳地采着蜜,周围的环境很宁静、这时候我翻开枯叶,扒开泥土,看见蚯蚓在翻土……我捉到了一只非常奇异的虫。它全身碧绿,身上长满毛,两只小触角不时地摆动着;我拿起来一看,它还有两只透明的眼睛。这是什么虫呢?我想了半天也没想出来。我只得去请教爸爸妈妈,可他们也不知道,我很失望,还是请教书本吧。经过仔细验证,我终于知道它的名字叫金龟子。
还有一次,第四节体育课的时候,我听别人说,在学校的小花坛里有人发现了一种形状奇特的昆虫:它全身乌黑,有坚硬的外壳,更奇怪的是,它有一对大钳,我心想它可能是“锹形虫”。哎!我正缺少一个锹形虫的标本呢。我心里痒痒的,恨不得马上下课。
*** 响了,我快步奔向小花坛,开始寻找锹形虫……经过我的努力,终于在一棵柞树上发现了它。锹形虫被抓住了,可我却成了一个大花脸。这时,有人来叫我:“刘超,你吃过饭了吗?”我随口回答:“吃过了,你们看,我提了一只锹形虫。”“哈哈哈,刘超真是个昆虫迷,连饭都不吃了。”
我喜爱昆虫,愿意和它们交朋友:可妈妈说我是异想天开,浪费时间。我很苦恼,因为这些小虫给我带来了快乐,让我增长了许多知识,我想:总有一天我会成为一名昆虫学家!
读《昆虫记》有感
《昆虫记》是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世界名著。著名作家巴金说:“它熔作者毕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以人性观察虫性,将昆虫世界化作供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
作者把毕生从事昆虫研究的成果和经历用散文的形式记录下来,以人文精神统领在自然科学的庞杂实据,虫性,人 *** 融,使昆虫世界成为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文学形态,将区区小虫的话题书写成层次意味,全方位价值的巨制鸿篇,这样的作品在世界上诚属空前绝后。没有哪位昆虫家具备如此高明的文学表达才能,没有哪位作家具备如此博大精深的昆虫学造诣。若不是有为如此顽强的法布尔,我们的世界也就永远读不到一部《昆虫记》了。
说我们幸运,还有更深的道理。法布尔之所以顽强,是因为他有着某种精神。如果他放弃了,丧失了自己那种精神,这世界同样不会出现一部《昆虫记》。
《昆虫记》中对昆虫的细节描写更是令人不得不佩服法布尔超人的观察力,如蝉和蚂蚁乞讨粮食时的狼狈形相:“蚂蚁站在门槛上,身边摆放着大袋大袋的麦粒,正调过脸去背对前来乞讨的蝉。那蝉则伸着爪子,唔,对不起,是伸着手。头戴十八世纪宽大撑边女帽,胳膊下夹着吉他琴,裙摆被凛冽寒风吹得贴在腿肚子上,这就是蝉的形象。”这段乞讨的描 *** 是惟妙惟肖。
更令人赞叹的是,法布尔对昆虫倒挂姿势的描写:如在金属笼子里,椎头螳螂的幼虫停在一个地方后姿势始终如一,毫不改变。它用四只后爪的爪尖钩住网子,后背朝下,纹丝不动,高高挂在笼顶,四个悬点承受着整个身体的重量。倒挂栖驻姿势是如此艰难,然而苍蝇的倒挂姿势却截然不同。苍蝇虽然也抓挂在天花板上,但是它总要抽出时间松弛一下,随便飞一飞,操起正常姿势走一走,肚皮贴地,肢体舒展开晒晒太阳。法布尔对昆虫的描写,真是细致入微,令人赞叹。试问一下,那个人没看到过苍蝇倒挂的姿势,但又有谁去注意它呢?但法布尔在《昆虫记》中对上千种昆虫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这也正是法布尔的成功之处。
可爱的小狗我家有一只小狗,它长着圆圆的头,小小的耳朵,圆溜溜的黑眼睛,像两颗明亮的小玻璃球。
黑黑的小鼻子真像一个三角形,嘴巴里长着尖尖牙齿,短短的小尾巴一摇一摆,它的毛黄黄的,真是越看越可爱!有时,我忍不住要俯身去摸它那又软又滑的毛,可乖了。
可爱的小狗我家有一只小狗,它长着圆圆的头,小小的耳朵,圆溜溜的黑眼睛,像两颗明亮的小玻璃球。黑黑的小鼻子真像一个三角形,嘴巴里长着尖尖牙齿,短短的小尾巴一摇一摆,它的毛黄黄的,真是越看越可爱!有时,我忍不住要俯身去摸它那又软又滑的毛,可乖了,一动不动地享受着我的爱抚。
小狗睡觉的样子也很有趣。它睡觉时,耳朵紧贴着地面,两眼眯缝着,头朝里面,脚朝外面。
但如果有人从它身边走过,它就会立刻醒来,并大叫一声,如果看看没有什么情况,就会躺下来继续做它的美梦。如果家里有客人来,它就会在门口汪汪地叫个不停,好像在说:您好,欢迎您来我家做客。
每当我放学回家,它一见我便会热情地跑上来,用头和身子蹭我的腿,好像在欢迎我,又好像在撒娇讨吃的,有时我就会喂它。有一次,它看起来真的是饿了,吃得可快了,我提醒它吃慢点,可它偏不听,还是一副狼吞虎咽的样子。
我家的小狗真是乖巧可爱,对主人热情忠诚,我非常喜欢它。
我最喜欢的昆虫
我最喜欢的一种动物是蜜蜂,蜜蜂是最勤劳的昆虫,它每天都会在花丛中飞来飞去,不断的传播花粉、采蜜和酿蜜。
我在公园里经常看见蜜蜂,它们在公园里飞舞的时候,搞得游客大声的喊叫怕被它哲到,蜜蜂长着一个大大的肚子,还有一根长长的银针,如果小朋友们有意的去碰它的时候,它就会反击,用它的银针去蜇你,同时它蜇了你以后它也会死去,所以蜜蜂不会轻易的去蜇人类,蜜蜂它们其实是一个很团结的集体,就像蚂蚁家族一样,它们分工特别的明确,有负责采蜜的,有负责造窝的,还有的专门负责照顾蜂宝宝的,很有意思的。
我们还学过一篇课文叫《蜜蜂》,我知道了蜜蜂的其它特点,原来蜜蜂还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它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通过嗅觉回到自已的家,这就是我喜爱的小动物----蜜蜂。
今天,我起了个大早,在一个干燥的地方,观察起蚂蚁来。
我用放大镜看清了蚂蚁的真面目:蚂蚁的身子由三个小圆球组成。它的头比较大,顶着两根灵活的触角,嘴好象两把弯钳,胸部有点小,六条又细又长腿就长在这儿,肚子圆鼓鼓的,拖在后面。
我用红色的蜡笔在一只蚂蚁的周围画了一圈。那只蚂蚁顿时十分惊慌,心里肯定在想:天哪,我的前面怎么会出现这样一道红色的障碍物?会不会吃我呀!于是,害怕地倒退几步,不料又遇到了那道红色的障碍物,又吓了一跳:没办法,只好咬紧牙关闯过去了。
它小心翼翼地抬起脚,碰了碰那条红线,没有什么动静,这才放心地迈开脚步,跌着脚尖爬了出去。经得住“障碍物”的考验,一定经不住水冲吧。
我要制造一场“水灾”。于是,我把一些水往一只蚂蚁身上倒去。
它一下子浮了起来,拼命地挣扎,手成了“人”字形,“汗毛”好象也竖了起来,过了二三秒,它又被风吹到了地上,神奇般地立了起来。蚂蚁的生命真顽强啊!我又拿了块面包放在地上,想看看蚂蚁怎样搬运食物,不一会儿,一只大蚂蚁被这个香味引了出来,它爬上爬下,东张西望,终于弄明白了这是一块超大型的牛奶面包。
它就迅速地爬回家去。过了一会儿,那只蚂蚁出来了,它的身后跟着黑压压的一大群人马。
顿时,二十多只蚂蚁把面包块围了个“水泄不通”。在大蚂蚁的指挥下,有的蚂蚁钻到底部,准备把面包抬起来;有的咬住面包,使面包方便往前移动。
或许因为考虑到面包太大了,有些蚂蚁啃了些碎片,先运回家去。就这样,这群蚂蚁劲往一处使,一步步把面包搬进了家。
我看得目瞪口呆。多么可爱的小生灵,我有些惊叹了。
当它们遇到困难时,并没有低头后退,而是拼搏向前,最后取得胜利;在看到美食时,懂得分享,团结互助,齐心协力地搬回家去。我们不正是要学习这种精神吗?。
大刀螳螂 Tenodera aridifolia Stoll英文名:Chinese mantid属于螳螂目 Mantodea 螳螂科 Mantdae。
体长70-100毫米,体大型,全体绿色或褐色。头部三角形,触角短。
螳螂目昆虫通称螳螂,大刀螂、拒斧等,是比较古老的昆虫,其形态结构与四千万年前的化石螳螂几乎相似。螳螂常具拟态和保护色,有绿叶状、枯叶状、花状或竹节状等等。
螳螂是淅变态昆虫。卵块称为螵蛸,产于桑树者称桑螵蛸,可以入药。
螳螂为肉食性,凶猛好斗,取食范围广泛,且食量大,在农、林区捕食不少害虫,是多种害虫的天敌。分布:遍布国内。
交配中的螳螂在1984年,两名科学家里斯克(E.Liske)和戴维斯(W.J.Davis)虽然同样在实验室里观察大刀螳螂交尾,但是做了一些改进:他们事先把螳螂喂饱吃足,把灯光调暗,而且让螳螂自得其乐,人不在一边观看,而改用摄像机纪录。结果出乎意料:在三十场交配中,没有一场出现了吃夫。
相反地,他们首次纪录了螳螂复杂的求偶仪式:雌雄双方翩翩起舞,整个过程短的10分钟,长的达两个小时。里斯克和戴维斯认为,以前人们之所以频频在实验室观察到螳螂吃夫,原因之一是因为在直接观察的条件下,失去“隐私”的螳螂没有机会举行求偶仪式,而这个仪式能消除雌螳螂的恶意,是雄螳螂能成功地交配所必须的。
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在实验室喂养的螳螂经常处于饥饿状态,雌螳螂饥不择食,把丈夫当美味。为了证明这个原因,里斯克和戴维斯在1987年又做了一系列实验。
他们发现,那些处于高度饥饿状态(已被饿了5到11天)的雌螳螂一见雄螳螂就扑上去抓来吃,根本无心交媾。处于中度饥饿状态(饿了3到5天)的雌螳螂会进行交媾,但在交媾过程中或在交媾之后,会试图吃掉配偶。
而那些没有饿着肚子的雌螳螂则并不想吃配偶。可见雌螳螂吃夫的主要动机是因为肚子饿。
但是在野外,雌螳螂并不是都能吃饱肚子的,那么,吃夫就还是可能发生的。在1992年,劳伦斯(S.E.Lawrence)在葡萄牙对欧洲螳螂的交配行为进行了首次大规模的野外研究。
在他观察到的螳螂交尾现象中,大约31%发生了吃夫行为。在野外,雌螳螂大概处于中度饥饿。
吃掉雄螳螂,对螳螂后代也的确有益。1988年的一项研究表明,那些吃掉了配偶的雌螳螂,其后代数目比没有吃掉配偶的要多20%。
里斯克和戴维斯也承认,欧洲螳螂发生的吃夫现象可能比其他螳螂远为普遍,是他们给螳螂带来恶名。但是,雄螳螂很显然不是心甘情愿地被吃的。
大约两年前,美国出了一本题为《性与死:生物学哲学导论》的高级教科书。这本书介绍、讨论的都是关于“进化”、“基因”这些很专业化的生物学哲学问题,与性和死都没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用了这么个题目呢?作者解释说“因为这个题目很有趣”、“生物界是奇妙和古怪的,至少比我们所能想象的还要古怪。”其实作者完全可以更明白地说:因为性和死是生物界的永恒主题,就像爱和死是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一样。
无性的生物可以靠不断的分裂而永世长存,有性的生物却必死无疑。性是对死亡的抗拒,是新生命的开端。
这两个相对的力量,有时却能古怪地结合。例如,在蜘蛛纲和昆虫纲动物中,有时能观察到所谓“性食同类”(sexual cannibali *** ),即在交尾前后甚至交尾过程中,雌性吃掉与之交尾的雄性。
最著名的例子当然是螳螂了。对雌螳螂杀夫的首次描述,出现于1658年出版的德语著作中。
在1886年,一位美国昆虫学家向《科学》杂志报告了他在实验室看到的雌螳螂在交配前吃掉雄螳螂的头,而无头雄螳螂仍设法完成交配的奇怪情景,大概是关于这一现象的第一篇科学文献。稍后,法布尔在《昆虫记》中也描述了螳螂杀夫: “然而在事实上,螳螂甚至还具有食用它丈夫的习性。
这可真让人吃惊!在吃它的丈夫的时候,雌性的螳螂会咬住它丈夫的头颈,然后一口一口地吃下去。最后,剩余下来的只是它丈夫的两片薄薄的翅膀而已。
这真令人难以置信。”从这段描述看我们不知道法布尔是亲眼所见,还是只是在转述一个公认的事实。
不管怎样,随着《昆虫记》风靡世界,雌螳螂“杀夫”(或者更确切地说,“吃夫”)的恶名和雄螳螂“殉情”的美名也就尽人皆知了。生物学家们甚至试图论证“吃夫”的合理性。
有的说,雌螳螂产卵需要大量的能量,雄螳螂的肉正是极好的能量来源。断头的雄螳螂能完成交配,这是已被实验证实的,因为控制交配的神经不在头部,而在腹部,而且,由于某些神经抑制中枢位于头部,头被吃掉反而还有助于增强雄性的性能力呢。
雄螳螂不死,真是天理难容了。 不过,很少有人在野外观察到雌螳螂吃夫。
我们说的螳螂,乃是一大类昆虫的总称(是昆虫纲下的一个目——螳螂目),包括形态、生态各不相同的1500多种螳螂。绝大多数螳螂物种都没有被观察到吃夫现象,这个名声,主要归咎于两种分布较广的螳螂:中国大刀螳螂(Tenodera aridifolia sinensis)和欧洲螳螂(Mantis religiosa)。
但是,研究者报告的吃夫现象都是在实验室里观察到的,在这种条件下,担惊受怕的动物往往会有异常的举动,在自然状态下,是否果真如此呢?这是真的与生殖有关的自相残杀,还是。
我是一个喜爱捉虫的男孩,平时喜欢看关于动物之类的书。其中我还是喜欢看昆虫之类的书。收集昆虫的标本,可是我的绝活。遇到捉虫高手就虚心求教,从他们那里汲取知识。
我经常在草地上、花丛中捉昆虫。捉到挺有趣的呢!所以就把它带回家做标本。记得有一次,我在一大片草丛里搜寻昆虫的踪影,蝴蝶静静地停留在树枝上,蜜蜂在花朵上辛勤地踩着蜜,周围的环境很幽静。这时候,我翻开枯叶,扒开泥土,看见蚯蚓在翻土。我捉到了一只非常奇怪的虫。它全身碧绿,身上长满毛,两只触角不时地摆动着。我拿起来一看,它还有两只透明的眼睛。这是什么虫呢?我想了半天也没想出。我只得请教爸爸妈妈,可他们也不知道,我失望极了,还是请教书本吧。经过仔细验证,我终于知道了它的名字叫金龟子。还有一次,我去姥姥家的时候,听别人说,在不远的后面的小花坛里有人发现了一只形状奇特的昆虫。它全身乌黑,有坚硬的外壳,奇特的是,它有一对大钳。我心想它可能是“锹形虫”,哎!我正缺少一个锹形虫的标本呢。我心里痒痒的,恨不得不吃饭。当我想到这里,我快步奔向小花坛,开始寻找锹形虫……经过我的努力,终于在一棵柞树上发现了它的踪迹,锹形虫抓住了,可我却成了一个大花脸。这时,有人来叫我:“柳伟杰,你吃过饭了吗?”我随口回答:“吃过了,你们看,我提了一只锹形虫。”“哈哈哈,刘伟杰真是个昆虫迷,连饭都不想吃。”
我喜爱昆虫,愿意和它们交朋友。因为这些小虫给我带来了快乐,让我增加了许多知识。
标签:写作文,昆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