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
1、西周 、 春秋时对农业生产者的称谓。
《大盂鼎》:人鬲自驭至于庶人六百又五十又九夫。
翻译:家中奴隶棚纤蚂从事农业生产的有659人。
2、平民,百姓。
春秋·佚名《书·洪范》:“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
翻译:你对此事有怀疑的话,可以想想你的心,想想这些卿士,想想这些平民百姓。
3、古代特指官府的吏役。
春秋·周公、孔子《仪礼·丧服》:“庶人为国君。”
翻译:庶人为府史胥徒。经不言民而言庶人,庶人或有在官者,据在官者而言之。
读音: shù rén
发展历史:
周代统治族居住在国中(城内)及国郊,称为国人。国人中的上层为卿、大夫、士,下层链埋为庶人。庶人居于城郊,既有权利,也有当兵作战等义务,在一定条件下,庶人有可能转化为贵族等级成员,如以军功晋升为士﹑大夫等;竖缓其它等级或阶级的人也能转变成庶人。
周代庶人属于平民阶层,仅仅是关于庶人身分多种看法之一。由于对周代社会及有关庶人的史料有不同认识,西周封建论者认为庶人是农奴;魏晋封建论者认为西周春秋的庶人为原始社会末期农村公社成员;西周奴隶论者中,除庶人平民说外,还有庶人奴隶论。
秦以后,除奴婢外,无官﹑爵及秩品者均泛称庶人。
唐以后,庶人一词使用渐少,逐渐为“民”﹑“百姓”﹑“黎庶”﹑“庶民”等所取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庶人
标签: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