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处不胜寒,对于一个名人来说更是如此,因为是公众人物,一言一行都要在大众的视角之下,每一个行为和言语都可能会面临批评和讨论,承受的是远远超过普通人的压力。 于丹本是大学教授,因为《论语》、因为百家讲坛走入大众的视野,对于传统文化的解读和讲解或许不那么圆满,不那么能够满足所有人的要求和喜欢。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嘛。 说到底于丹给自己抹黑还是因为言行上的不适宜,不走心,灌输圆御心灵鸡汤,从最初的朴实到哗众取宠,自己给自己添戏,都导致了她的滑铁卢被大众抛弃。于丹大家都不喜欢于丹了,这是一个缺乏依据的说法,事实上仍然有很多人喜欢着,不仅有从以前一直喜欢到现在的,也有后来喜欢上的。从喜欢到不喜欢,从热捧到抛弃只能说是一部分人的选择和变化。这种变化很正常。作为群体的大众本来就是盲目和善变的,当初于丹通过强大的媒体传播力确立了经典新读的传统文化学者形象和出口成章的优质演讲者形象,让人们从传统文化陈旧、深奥、枯燥和学者高深、乏味、死板的官场印象中看到了不一样,所以一时推崇之至。而当于丹逐渐淡出公众视野,远离了大众传媒平台,其关橘茄岩注度和热度必然降低,于是一部分人就会慢慢忘却掉她,转而投入到对更新更热潮流的追逐中去,他们依然是媒体产品(比如现下的知识付费、IP)和所谓大师大家的拥趸。而在于丹走红之后,也一直面临着诸多质疑。这些质疑一方面影响了许多缺乏判断和鉴别能力的人,他们从一个潮流转向了另一个潮流,从捧于丹变成了黑于丹,对于他们而言于丹是不重要的,身处潮流才是重要的;另一方面,一些有判断能力或者愿意真正学习的人,开始自己重新反思于丹纳虚现象,慢慢修正了以往的认识和态度,于是也从追捧中撤离。前一种事实上还是跟风从众,后一种才是真正的抛弃。
标签:于丹,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