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苏州泰伯庙齐彦槐的一幅对联,它涉及到一个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泰伯。据史书记载,泰伯是现今陕西岐山人,周太王的长子,周文王的伯父。在太王那个时代,周不过是诸侯中的小国,与殷商的实力不能相抗。但太王早存灭殷之心,他认为泰伯、仲雍二人谦和揖让,有君子之风,不能担当灭殷的重任,有意把王位传给小儿子季历,进而让季历的儿子姬昌继位。
而对于泰伯,面临的抉择更是艰难。一方面是继承王位,享受荣耀和权力;另一方面却是放弃唾手可得的权势、金钱,赤手空拳,浪迹天涯,奔走异域。泰伯日渐明晰地意识到老父的意图后,为了成全老父之志,毅然选择了后者。当时恰值太王患病,这是一个机会。他托词赴南岳衡山采药,偕弟弟仲雍远走荆蛮,来到如今的无锡梅村。史书的记载确切与否,由于年代的久远,已经不能稽考。
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泰伯三让天下,并不是他连着把王位推让了三次,因为他们逃走时,太王并没有传位的举动,而是他们仰体老父之意,首先用行动向父王表示了不要立自己的决心;用远避他乡的办法使父王欲立而不能;并且断发文身,穿上了当地土著的服装,自外于中原风俗以示决绝。这种自我放逐,带着一股悲壮的情怀,更带着一腔义薄云天的豪情和自信。果然,泰伯一到江南,荆蛮人民“归者千余家”,被立为君长,号曰句吴。
后来,苏州泰伯庙一幅对联总结得好:志异征诛,三让两家天下;功同开辟,一坏万古江南。着一“坏”字,点出了泰伯开吴的伟大意义,一个亘古蛮荒的水乡——江南,因了泰伯的到来,露出一线曙光,开始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标签:志异,侠客,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