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能训练损伤的预防
(一)提高整体身体素质是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保障
良好的身体素质可以降低运动损伤的危险性,即使是发生损伤,也可以降低损伤的严重性,而且有助于预防再损伤。
因此,良好的身体素质是预防运动损伤的关键。
要实现体能训练中既能保证安全性,又能达到预期体能训练效果,这与教练员的业务水平有关,同时,也要求参与训练者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如有足够的肌肉力量和平衡性、关节柔韧性、心血管耐力等。
整体身体素质的提高、对于减少训练损伤的发生至关重要。
体能素质(如力量、耐力、柔韧、协调等)较好者、不仅训练成绩好,而且一般不易受伤;
而身体整体条件较差的“单薄”者,更易受到伤病的困扰。也就是说,整体身体条件是预防训练伤病的物质基础。抓好全面身体素质训练。
不但要强化大肌群的力量、耐力训练,而且要抓柔韧、灵敏协调的训练,还要特别注意对跨关节小肌群、韧带的训练(因为损伤往往在小肌肉等薄弱环节发生);不仅要注意生理机能的训练,还安注重意志品质的磨炼。
从而使整体身体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二)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
1. 充分做好准备活动是预防运动创伤的重要法宝之
一,在准备活动中除采用全身性动力练习外,还应特别提倡使用静力性牵伸练习。
在使用静力性牵伸练习时应注意以下三点:第一,缓慢牵拉,逐步到位,尤具是对跨关节小肌群、韧带以及曾经受过伤的肌肉韧带,以防止出现不必要的微牵拉伤或不易察觉的再受伤;
第二,大、小肌群和韧带的并重牵拉练习,即不可忽略对围绕容易受伤的关节周围的小肌群、韧带的牵拉练习。
第三,牵拉应按照先小肌群,后大肌群的原则进行。
因为首先对大肌群进行牵拉,由于牵拉的力量和动作幅度较大,可能造成大肌群周围的小肌群和韧带的牵拉伤。跨关节牵拉顺序应是:腕、肘、肩、踝、膝、髋。
2.使疲劳、僵硬的肌肉充分放松,内脏系统工作水平逐步恢复到安静状态,是整理活动的主要内容。
它对于促进人体疲劳的恢复,防止肌肉因僵硬而失去良好的本体感受性和弹性,预防运动性损伤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强化保护与自我保护技能的训练
强化自我保护意识,注意保护与自我保护基本技能的训练。既是优秀体能训练士官或分队军官的特征之
一,同时也是现代体能训练课的一个教学环节。它对于积极预防训练损伤,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自我保护意识。
包括在进行某训练项目时,对场地器材不符合要求所包含的危险性的估计;以及在体体能训练过程中,完成动作本身能的伤害件动作的预见,即思想上始终应有一根安全意识的“弦”。
当然,也不要因怕受伤而不敢拼搏和大胆完成技术动作。
2.自我保护动作。包含在完成技术动作后等紧接着的自我保护动作(如因前冲力太大落地后的前滚翻),或意外滑倒后的低头、屈肘团身、肩背着地顺势侧滚翻,切忌直臂后撑地。
3.保护与帮助。适当的保护与帮助在器械性训练课中(如卷身上、攀登),对于增强练习者的信心,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是非常必要的。
一般情况下,单人保护者应站在自己便于发力帮助的器械一侧。
双人保护时应分别站在器械的两侧(如单杠的保护)。
(四)合理安排训练负荷量
合理安排体能训练的运动负荷量,切实贯彻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避免训练负荷强度过分集中于身体的某一部位或某一系统,能有效地预防训练伤病的发生。
例如,在体能训练中,跑步和跳跃类的训练内容,就不能过分集中(如1天、1周都进行大强度的这类训练)。这样就势必造成下肢负荷过重,轻者出现胫骨疲劳性骨膜炎,重者可发展为胫骨的隐性应力性骨折,最后在跑步时,一摔跤就发生胫骨骨折。
因此.制订和实施体能训练计划时,一定要讲究合理安排训练内容,科学搭配练习项目和部位,避免发生训练伤病。
(五)加强医务监督,防止过度训练
加强医务监督既是科学化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使训练顺利进行的医学保障。
这项工作主要包括三个环节:
1.督促和检查队员的自我监测,使他们养成自测晨脉、书写训练日记的良好习惯。
女性队员还应记录月经的情况。使自我医务监督习惯化和制度化。
2.机能诊断是监控运动负荷的科学依据。
在士兵体能训练过程中,要成功地运用科学的理论、科学的方法及先进的技术对士兵进行生理、心理指标测试,以探索体能训练中这些指标变化的规律,并将测试结果及时反馈给士兵和教官,为确保体能训练的正常进行,杜绝病理现象的发生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主持体能训练的士官或分队军官,应注意观察战士在训练中和训练后的机能反应。如训练时的动作灵敏性、反应速度、协调性等。一旦发现异常反应,应及时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如降低运动强度等。
另外,每次训练前,还应有意识地检查一下训练场地、器材的安全性能,尤其是在较为陌生的环境进行训练时,更要高度重视,以防止意外伤害的发生。
3.在开训前,应对官兵进行一次常规医学检查。对参训者的整体身体机能状况,进行评价。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二、体能训练损伤的处置原则
(一)全身性现场检查
首先应注意观察伤员的全身整体情况.不能只注意损伤部位.而忽略其他部位的检查。检查要点包括:
(1)受伤者的神志状态,有无昏迷休克。
(2)有无呼吸道阻塞、呼吸困难、紫给、界常呼吸等现象。
(3)有无颅脑损伤症状,如瞳孔改变、耳鼻道出血、眼结膜淤血等。
(4)有无脊髓神经损伤及肢体瘫痪现象等。
(5)有无胸腹部损伤、肢体畸形、肿胀、疼痛及功能丧失等。
(二)闭合性软组织损伤
肢体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在体能训练中经常发生,现场处理的目的在于止血、防肿、镇痛以及减轻炎症,以便有利于伤病的进一步治疗和后期恢复。
现场急救处理的总体原则为局部制动休息、冰疗、压迫包扎以及抬高患肢原则。
1.局部制动休息。伤肢制动是急性损伤现场处理的重要措施,它能有效地减轻伤病疼痛和组织出血,防几再次活动而加重损伤程度的重要措施。
半受伤时,伤员必然产牛一种保护性自我制动的条件反射。
此时切忌为了急于诊断和手法治疗的目的,使州挤压、揉捏、转动、牵拉等方法,否则将加刷伤肢疼痛、局部出血利炎症。
分析过去某些伤思部肿胀严重,病愈历关节周围软组织增生明显的病例.其中重要的—个原因就是受伤早期的制动处理不当所致。
为了加强制动休息的疗效,除患者自我控制使伤肢不动外。还可使用钢丝托板、支撑保护带等。
受伤后48小时内应连续执行制动作息的原则,禁止使用转动、牵拉等可能导致重新出血的治疗方法。
2.冷敷。损伤后,方即用凉水冲洗15—20分钟。离开训练场后,需使用冰袋再做半小时的冲致。伤后48小时内,禁用温度较高的热水冲洗(或热敷)患部。有条件者可用氯乙烷雾化降温剂做局部喷涂处理。冷数目在降低局部组织的温度和痛觉感受器的敏感性,促使受伤血管收缩,以产生明显的止痛、减轻伤部出血“以及阻止液体渗出的作用。
同时也降低局部组织的代谢率.缓解受伤部位的缺氧状况,有利于受伤组织的后期恢复。
也有学者指出,用冰疗时用冰水而不用冰块.最好温度lo度左右,原因是冰块或零下10—20度时会造成身体感受器受损。
3.压迫包扎。又称加压包扎,是伤病现场处理措施中最关键的一步。
加压包扎不仅是伤病急性期中减少组织出血。减少组织液渗出交间,防止伤部组织过度肿胀的有效方法;
而义也是防止在恢复期中,伤患组织内的结缔组织过度增生.受伤关节在恢复后明显比对侧腰(肢)部肿大的疗法之一。
在冰疗后最好用弹性绷带对受伤部位进行包扎,包扎所用的绷带的宽度宽一些,松紧也应运度。
(三)开放性软组织损伤
开放性软组织损伤肢伴有皮肤、粘膜的完整性受到破坏,伤口直接与外界相通的软组织损伤。
体能训练中最常见的是擦伤、挫裂伤等。
该类损伤的现场处理原则是:有效止血、保护创面和防上感染。
1.止血:‘般首先采用间接指压法止血。
如手指受伤可用另—侧拇指和食指压化出血手指的两侧动脉。
间接指压法:用手指把身体残部的动脉压在相应的骨面上,暂时止作该动脉供血部位的出血,用于动脉出血。当出血严重,压迫止血方法效果不佳时,则可采用带状物(如橡皮筋、胶布条等)结扎止血法。
体腔或内脏出血较严重,体外不能止血,易造成出血性
休克,应及时转送医院处理。
2.保护创面,防止感染。若训练场地离卫生(医务)室不远,原则上不要用任何未经严格消毒的物品覆盖在创面上,应快速到卫生室进行清创处理。若创面上有异物时,禁用嘴吹或一般水冲洗,以防进 步感染。
若在野外驻训,可随时准备—个常规外伤小急救包,以便应急使用。
急救包内至少应有:碘酒、酒精各一小瓶;消毒橡胶手套、棉签、棉垫、纱布、胶布;绷带、止血带、三角巾;上肢小夹板一副等。局部消毒操作时应特别泞意由创面中心逐步(画圆圈式地)内外周消毒。
(四)骨折与脱位
当发现成怀疑存在骨折和脱位,受伤局部出现明显畸形、剧烈锐疮时.原则上应立即接骨折服位的病案做现场处理,进行必要的临时固定。
切忌在未弄清楚伤病的情况下擅自实施手法复位等治疗。
1.闭合性骨折和脱位。现场处理原则:临时夹板固定、肢体制动,以减轻疼痛,避免再伤以及便于转送。固定时应注意:
(1)固定夹板必须超过两个以亡的关节。
(2)先固定骨折上、下部位.再固定上、下两关节。
(3)当环境温度较低时,还要注意保暖。
2.开放性骨折或服位。
除止血、保护创面、防止感染外,也应对患肢进行临时制动与固定。
固定时最好按患肢受伤后的自我保护性姿态进行固定,尽量不要移动伤肢,以免加重伤员的疼痛和伤情。
3.脊柱和盆骨骨折。脊柱或骨盆骨折临时固定后,必须用门板或木板等硬板搬运,以防因搬运不当,而导致抢救性第二次受伤的严重后果。
搬运时,三人同防用手将伤员平直托放在木板上(一人抬颈背部.一人抬臀部,—人抬下肢),严禁用一人抬头一人抬足的接抱式错误搬运方法。
对于疑有颈椎损伤的伤员,要有专人扶头部,沿纵轴向上略加牵引,随躯干一同移动,睡到木板上后,并用沙袋或折好的衣物塞在颈的两侧加以固定。
标签:体能训练,损伤,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