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体现了健康之美、生命之美、至善之美、仁爱之美,医务工作者要敬畏生命、敬畏病人、敬畏医学、敬畏自然,要警惕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警惕技术进步与人文理念的疏离。
“万婴之母”林巧稚当年访问美国时曾说过:那里的医疗技术很发达,但我担心这些仪器设备可能成为医生和病人的障碍。
事实上,科学与人文的断裂、技术进步与人道主义的疏离正在医学界蔓延。
科学技术特别是临床医疗的“去人性化”“破碎化”是令人担忧的,“我们可能蜕变成控制仪器、操纵数字报告的技术匠人”。
临床医生要心地善良,医生给病人开出的第一张处方是关爱;要心路清晰,从繁杂的现象中梳理出诊疗方案;要心灵平静,这样才能应对各种难治的疾病和各种难处的病人。
林巧稚曾说过:医生要永远走到病人床边去,做面对面的工作。单纯地或仅仅依赖检验报告做医生是危险的,离床医生不是好医生。
“病人说‘我胳膊扭了一下’,医生看都不看病人一眼,就说‘去拍片子’。有时候病人住院好几天,都不知道给自己看病的医生是谁。这些情况令人担忧。”
现在医学技术如此发达,但是,如果医生仅仅让化验报告和仪器设备传达信息,病人躺在冰冷的床上接受流水线式的检查治疗,医生的心志会“板结”和“沙漠化”,病人的意念会“孤独”和“迷茫”。
双方都可能模糊了“谁是我的医生”“谁是我的病人”。医生应当回到病床边去,病人在医院里应该在温馨的关怀中,而不是在冷漠的机器里,或者在机械的程序上。
未来医学的发展重视整体观念和系统认识、避免研究偏颇和转化沟壑、防止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加强技术进步与人文结合。
真善美是做人的追求,更是一个医生的义务。
“无论怎么样,我们要把自己定位于一个读者:医学的读者、哲学的读者、文学的读者、人性的读者、生活的读者。只有从医学本质上修炼,才能真正提升我们的职业洞察、职业智慧、职业精神、职业能力。”
标签:医界,郎景,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