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偏见,切勿乱贴标签。
我周围的女博士跟其他女生一样,也喜欢逛街,包包,刷剧等等,只是她们更优秀,更懂得担当和责任,格局相对也更高,这是博士生应该具有的,而不是性别决定的。
女博士坚强的背后也是一颗柔软的心,哪个女孩子不期待有护你周全,知你冷暖,替你遮风挡雨的盖世英雄嘛,那些看起来刀枪不入,一个人活成一支队伍的姑娘,并不是看起来的的不可接近,在一个人的时候,她们更清楚自己的命运自己决定而不由她人。
对这些把自己的美好青春挥洒在学术道路上的姑娘,是女性地位的高度之一,应该被肯定并给予支持和赞赏。
第三类人这个称呼,原先是因为女博数量 稀少 ,多半是调侃的意思,没有恶意的。
而现在,这个称呼基本和差不多意思,大部分时候是一些女博士在 自嘲自黑 ,小部分是社会上一些人依旧对高知女性存在 性别歧视。
毕竟嫉妒一直是七原罪之一,又好看智商又高的人 怎么能不叫人嫉妒。
因为女博士已经打开任督二脉,
完成了对女生智慧模块儿内卷自洽模式的解析
从而习得仙人模式
冲破次元壁
实现了智慧、耐力、理性的自由掌控
然后一眼就能识别宅男腐女用第三类人这个称呼来称呼女博士的原因
不过是二者在脆弱且自卑的时候敬而远之甚至排斥强者的生物本能
鉴于不能理解的就是神迹的远古思路,女博士被二者称之为第三类人
类似于人之上为神的逻辑
嗯,通过成神鉴定的女博士们可以打钱了,夸夸群门票钱
说这种话的人都没读过博士,自以为是的抖机灵,外加一点性别歧视,通过打压对方身份来掩饰自己的无能,另外也跟之前的舆论风向有关。
我读博士的时候 09年 男女基本就1:1了,而且我还是工科。现在的话,我们课题组女孩子占大多数。
女博士的确是“传说中的人”,说这种话的人没见过女博士。无非是老生常谈,国内风气太差了:博士项目明目张胆要求不要女生,导师要求女生博士期间不许结婚生孩子这种事儿的屡见不鲜还不会受到处罚。种种原因导致很多优秀女生不敢投身科研事业,越是这样,学术圈权力越是由男性把持,污蔑女博士就更加无所顾忌了。
再说,为啥证明自己“正常”就是要“像普通女生一样”,要爱做饭,爱逛街,爱化妆啊?这不完全性别偏见吗?正常社会,合法职业的人,还需要证明自己“正常”“普通”?这不正常好吧?
我没有进行什么采样之类的,我就说我个人观点。
我觉得女生虚荣心和清高的姿态会强一点,有的时候女博士就会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了,比较厉害(其实男女都一样,男生也有这种感觉)。但是男生呢,普遍会比较屌丝,比较接地气,再就是老师给压力会比女生多很多,打击的多,干活多也就忘了自己那点虚荣心了。但是普遍老师不喜欢要女博士,主要原因并不是女生没有男生能干,而是女生太感性了,被骂几句,或者实验失败,找不到方向就容易哭哭啼啼的(这是我自己的感受,喷我也没关系)。这样的事一多,女博士就会压抑,在生活上就会表现得和以前不一样了,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心态失衡,长久以来的话就会改变性格的。这就很多人把女博士说成第三类人了。其实她们也没有办法,被逼无奈,而且毕业的时候你又会发现找工作的时候,有男生就不要女生。这就又造成了一种心理打击,造成了心态再次失衡。
女博士的第三类人是长久原因导致的,尤其是家庭条件一般又踏踏实实做工作的女生。所以我有的时候建议别人,要是读博工资合适,毕业还行的专业,那就读呗,要是一些毕业就失业的专业,读个硕士就够了,千万不要读博士,自己把自己的人生走窄了。
我们科室来的女生普遍家庭条件比较好,不愁车房,不愁名牌,所以她们普遍不会是第三类人,因为不着急毕业养家,上学时候就开的几十万的车了。但也看到零星一两个家庭条件一般都师姐,读博太累,脸上起胞,没男朋友,白天也不说话。延期一年之后毕业,毕业之后性格好了不少。当然了,她毕业的企业工资是27万,处于平均标准,她很满意,所以她还是很开心的。起码这个阶段过去了。至于现在有没有对象,我也没有联系,不得而知,只知道工作还可以的,在TCL的工资拿的比较稳。
因为上个世纪,话语权掌握在男性手中,看到平时低眉顺眼的小女人,突然摇身一变和自己一样平起平坐了,甚至比自己还厉害,就用这种“第三类人”的说法试图在语言和心态上打压优秀的女性呗。但现在是新时代了嘛,除了大男子主义的男人和有受虐倾向的女人,应该不会有人再用这种说法了吧。。。
很简单,因为太优秀了
因为偏见。
我其实特别喜欢回答这一类问题,而且积极的方面来讲,这种评论看起来是将女博士的边缘化,其实却是包含了 十分高的敬畏 。
个人这种对女博士的敬畏,真的是中国特有的。
我还专门很严肃的问了我老公这个问题(土生土长法国人,小时候在美国生活),我问他,"欧洲国家和美国的文化里,对女博士这个群体有什么特别的歧视或者偏见么?”
我问的原因是起源于吴昕的一个类似素人改造节目,其中一期节目里,邀请了一个完全不修边幅的女博士,然后我身边的女博士们都群起而攻之,这简直就是为了故意强化公众认知偏见的做法。
Anyway,我老公的回答是,他们只觉得能读到博士应该是utterly smart。
但是这样的社会认知偏见,当然也可能和自古以来要求“女子无才便是德”等等相关。
但是被称为第三类人,一方面可以解读为是男性对于知识女性的“畏惧”心理,也可以解读为社会大众对于女性的社会角色的僵化认知。
一个成熟的社会文化,应该是多元且开放的,认可不同的价值观和个人特性,比如各个国家对同性恋,双性恋的法律认可,更比如不去judge个人选择。
当然,大众的僵化认知也有可能是对于女博士学术能力占性格比例的夸大。
比如如果一个人,过于理智,过于理性,而缺失了女性特有的温婉和美丽,然而又不是男性,那么对于大多数男性霸权的社会,必然会引起不理解。
然而,事实远比大多数人的想象力更丰富。
我更多的女博士朋友们,真的是颜值智商能力三高。
所以,这种特别的殊荣,我很受用。
毕竟,很多女博士们的确就是能够秒杀大多数的钢铁直男癌啊。
女博士是第三类人,source不明,属于hear-say,道听途说的范畴。
纵观各国法律,有对LGBTQ纳入法律范畴进行讨论的,并没有对女博士单独进行讨论的,也就是说从社会建构,和立法及法律执行层面,都不存在将女博士作为第三类人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那么既然,作为国家建制层面,不曾有这样的议题,为何坊间对于女博士作为第三类人的话题乐此不疲呢?
社会学中存在一个叫“厌女主义者”(misognist)的概念,厌女主义者通过贬低压制女性,来维护传统的父权制,通过对女性进行物化,来彰显男性作为社会主导统治的地位。
博士本身代表着人类社会目前可以授予的最高学位,而本应该处在“厌女者”/“父权制”话语体系中卑弱位阶的女性居然可以达成并获得博士学位,这对于厌女者而言是无法进行逻辑自洽的,故而通过丑化“女博士”,或者把女博士塑造成为“非人类”来维护传统的,贬抑女性的父权制度。为实现男尊女卑的“社会理想”不懈奋斗。
因此这个“为什么”更多的是意识形态层面的,没有什么事实及理论依据,更不存在任何现实指导意义。只是一群厌女症者为了他们“伟大”的“社会理想”,而编造出“谎言”。
判断一个命题的真伪,追本溯源十分重要,人云亦云往往容易迷失,看看都是哪些人在主张“女博士是第三类人”,可否有相应的科学研究,理论文献,书籍论文?如果那个学者哪天搞一个课题叫论女博士作为第三类人,看看哪个基金会会支持,出现的成果,会有哪个期刊会刊载?从另一个角度审视这个命题,就会发现这是一个可笑的命题。
大可不必较真。。。。 relax。。。。pursue your phd, Ok?
夏虫不可语于冰
这个说法早out了,太low
因为以前女性很难有男性的成就,女博士更是凤毛麟角,现在谁这么说只能呵呵一笑,道不同不相为谋
本人男。
很简单那,女博士之所以是第三类人是因为她们不漂亮,不可爱,没有情商,不会来事啊,傻,脱离社会啊。。。。
好像是哦!在同龄女生都踏上社会,挣扎着工作嫁人生孩子的时候 以及 在她们本科 研究生期间, 其他大多数女孩子都打扮漂漂亮亮,谈恋爱,逛街,时候,她们选择了继续努力学习,为坚持自己的理想奋斗。
其实原因很多很多了。
但当有人问为什么女博士成为第三类人的时候?
在我心里,原因很简单:因为你不是博士,你不够格来问这个问题。
我为所有女博士打call!
标签:女博士,第三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