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对于感恩意识,中国的“孝”文化阐述最为深刻,比如:“万善孝为先”。外国的天主教徒饭前要做祈祷,还专门规定了感恩节,虽然它是一种宗教文化,但也是感恩心态的体现。所谓感恩,我的理解是,我们每个人,从生到死的历程中,无时无刻不在接受或者享受着别人或自然界的有形的、无形的,主动的、被动的帮助,比如阳光,空气,水,食物,还比如父母,老师,同志朋友等等,离开了这些帮助,我们成长不了,甚至于可能一天也生存不下去。因此,我们应该真诚的感激大自然,感激那些帮助过自己的所有人,并努力给别人以帮助,保护好大自然,创造出最大价值来回报社会,回报父母,回报自然,这就是感恩。所谓“学会感恩”,就是要通过经常有目的的感恩教育,让学生系统性的了解和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己与父母及其它亲人,与老师,与亲朋,与国家,与学校等等周围一切与自己发生联系的事物的关系,了解和认识“帮助”的意义,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自己是怎样接受的帮助而感受被帮助,从中领略到父母亲人之爱,社会之爱,国家之爱,大自然之爱,学校老师之爱,认识到什么是大爱,什么是小爱,从而对这一切的帮助和给予的爱自然而然产生感激心态,感激意识,并有效仿和学习的意识,也就是知道回报别人的帮助,这就是感恩意识,就是学会感恩。
学会感恩对人的一生发展很重要。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也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往往有谦虚之德,有敬畏之心,有为善为意,有成人之美,有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有正确面对人生的困难和挫折的韧性。学会感恩就等于找到了人生精神的杠杆,架起了做人的支点。我们要培养青少年常怀感恩之心,不仅能使其养成与人为善、与人为乐、乐于助人的品德,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而且对其今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重要作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良好的情感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如果童年蹉跎,失去的将无法弥补。”英国教育家洛克也在他的教育名著《教育漫话》中写道的:“我们幼小时所受的影响,哪怕极小极小,小到无法觉察出来,但对日后都有极大深远的作用。这正如江河的源头一样,水性极柔,一丁点人力就可以使它的方向发生根本的改变,正由于从源头上的一丁点引导,河流便有了不同的流向,最后流到十分遥远的地方。我认为少儿们的精神正像河流的源头一样容易引导到东或者西”。中国古代的“三字经”中也说“人之初,性本善”。是的,学生时代正是一个人思维成长和成熟定型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教育结果如同万丈高楼的地基,虽然它是被深埋在地底,但却支撑着高楼大厦的矗立,进行感恩教育也是这样,要通过数十年的从小学到中学的持续不断的,潜移默化的感恩教育,让青少年学会感恩,把感恩意识深深根植于的心中,铸就一生的做人的基础。因此,进行感恩教育应该列入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长期教育。
学会感恩,学会孝亲敬长、关爱他人、热爱故土、精忠报国、敬畏自然、珍爱生命等,也就学会了做人的基本原则。
感恩父母。“百善孝为先”,感恩教育首倡感恩父母。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无私的,这是人生最大之爱,因此,感恩父母是做人之本。
感恩师长与同学。“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师长启迪我们的智力,同学带给我们的欢乐,我们要感恩师长的教育和支持,感恩同学的信任和情谊。因此,感恩师长、同学是立德之本。感恩社会与祖国。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社会和祖国给予我们和谐安定的良好环境,我们自然要回报于社会,感恩于祖国。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一个对国家、社会有责任心的人,才会用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一切。可以说,感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感恩自然。大自然赐与我们阳光、雨露、空气,为我们提供了生存的资源和空间。我们要感谢大自然慷慨的馈赠,要与大自然和谐共存,随顺自然。感恩自然,就要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珍惜资源爱护家园。可以说,感恩自然是生存的基础。
总之,感恩是一种爱的意识,是一种大爱、是一种责任,学会感恩是细小得让人几乎看不到的细节,是无数次的壮举和无数次暖人心扉的感动。
学会感恩并不难,感恩方式很多很多,有时是一个歉意的表示,有时是一个抱歉的微笑,有时是一句温柔的话语,有时就是一个不经意的举动,央视曾播过一篇感人的广告:一个大眼睛的小男孩,看到他妈妈给奶奶洗脚,也吃力的端着一盆水,天真的对妈妈说:妈妈,洗脚!这就是学会感恩,它不仅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健康的心态,也是一种社会进步、现代文明的体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学会感恩,让我们每个人都分享感恩的快乐,体会感恩的温馨,感恩党,感恩祖国,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学,感恩我们生命中的一切,感恩让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让世界更加美好。
标签:感恩,资料,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