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大山小说集》(包括《取经》、《花市》、《梦庄纪事》等)
贾大山(1942 一1997 ) ,正定县西南街人,当代著名作家。生前历任正定县文化局长,政协正定县委员会第八、九、十届副主席,河北省青年联合会第四、五届常委,政协河北省第六届委员会委员,政协河北省第七届委员会常务委员,河北省第三届作家协会副主席。
大山自幼聪明伶俐,悟性甚高。及至人学,更显出博闻强记的本领,一篇课文、一首诗词,常能过目成诵。到初中以后,他便对文学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的作文常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并常有一些文学小品在校刊及当时的《建设日报》 、《 河北日报》 发表。
1964 年秋,他加人下乡知青的行列,来到远离县城的西慈亭村。在这里,他经历了生活的重重磨炼,也体会了人生的种种乐趣。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他显得力不从心,常累得一躺下就不想动弹。而在文化艺术活动中,却显现出惊人的天赋。他说“快板”、编节目、写文章、出板报,都是行家里手,就连下乡干部的调研文章,村干部的汇报材料,也样样离不了他。每到春节来临,为乡亲们编写对联更是他的拿手好戏。
大山的这些特长,理所当然地得到朴实憨厚的村干部的认可,于是便有了他以后到俱乐部当编导,到小学,到中学当教师的经历。
下乡的这几年,让大山近距离地观察了生活,亲身经历和深刻体验了生活,为他以后进行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积累和创作素材。
1971 年5 月,大山被调到县文化馆任创作员。这是大山人生旅途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也正是从这时起,他的戏曲、小说创作开始起步了。
在戏曲创作方面,他的《 向阳花开》 一炮打响,并获得全省文艺汇演的两项最高奖― 优秀剧本奖和优秀演出奖。之后,又相继推出了旨在反映农村生产和生活新貌的《小红马》 、《 理想》 、《新风赞》 、《 比翼双飞》 、《 年头岁尾》 等现代剧,受到各级领导和广大千部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此时,他的小说创作也呈现出了良好的势头。自1973 年《 金色的种子》 在《 河北文艺》 试刊号上发表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每年都有新的作品问世,每篇小说都能产生强烈的反响。1977 年,虽然他的短篇小说创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但他的《 取经》 就一举夺得了新时期全国第一届优秀短篇小说奖,并和1 981 年创作的《 花市》 ,先后被收人新编的中学语文课文。还有1980 年创作的《小果》 ,被收人《 人民文学创刊30 年小说选》 以及《 青年小说佳作选》 。另外还有《 中秋节》 、《 赵三勤》、《 村戏》 、《 贺富》 等,先后被《 人民文学》 、《 新华文摘》 、《 小说选刊》、《 奔流》 、《 长城》 等全国著名的文艺和综合刊物发表或转载,足见其作品在小说界的影响。
1982 年12 月,大山被县委、县政府破例提拔到文化局任局长。大山是位非党的民主人士,为了便于他的工作,县委决定文化局不设党组,人事任免事项可在局长办公会上进行决议,他虽然有了“生杀予夺”的权力,但对于权力的运用却是慎之又慎。他到任后在召集的第一次机关人员和下属单位领导的会议上,即发表了他的“施政纲领”,其核心原则是两个“三不”。一是不搞一朝天子一朝臣,不搞不教而“诛”,不要不干正事儿;一是不要不喝酒不办事,不要喝了酒乱办事,不要办了事就得喝人家的酒。
他的“三不”犹如三板斧,起到很好的安抚和警示作用。他的身体力行犹如一面旗,起到很好的垂范和引导作用。本来不怎么平稳的文化系统平稳了下来,上上下下生发出一股健康向上的正气,各项工作也都顺顺当当地开展起来。
他在局长任上,全身心地投人到文化事业上。在他的任期里,通过他的积极努力和争取,在县财政不甚富裕的情况下,创办了文学刊物― 《 正定文艺》 ;拆除了年久失修,破烂不堪的原人民礼堂,投资180 多万元建起了当时县级最好的大剧场― 常山影剧院;为发展文化事业,设立了文化发展基金;挖掘整理出饮誉海内外的民间鼓乐― 常山战鼓。对于正定那价值连城的古代文化遗存,大山更是倾注了一腔痴情。他不仅加强和落实了防盗防火措施,同时,对那些年久失修,濒于毁塌的古代建筑,开始了大规模的、有计划、有步骤的保护和维修。为了争取国家文物局立项,他亲自写报告,亲自到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汇报,并在各级主管领导之间奔走呼吁,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相继开始了对天宁寺凌霄塔、临济寺澄灵塔、开元寺唐代钟楼的大规模维修和对慈氏阁、转轮藏阁等其他重要建筑的彩饰油新。隆兴寺大悲阁的重修立项,大山更是功不可没,他利用接待国家领导人并兼导游的间隙,介绍和宣传这一主体建筑的价值,重修的意义和必要性,终于促使国家文物局立项。为筹集维修资金,他还亲手撰写了《募捐启》 ,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得到广泛响应。
2008-12-17 09:49 回复
正定毛毛虫
2位粉丝
2楼
1990 年3 月,大山当选为政协正定县委员会副主席,并分管机关资料审定和文史、学习两个委员会的工作,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凡机关的文字资料,都要仔细审阅,认真修订。1995 年,他建议并亲自主持创办了政协机关内部刊物― 《 社情民意》 ,并亲自拟定了发刊词,开宗明义地指出,要有喜报喜,有忧报忧,不以己意为民意;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一定要来自社会,来自群众,来自基层;要有问题,有对策建议,为领导决策当好参谋。从而,为政协机关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又开辟了一条新的渠道,受到县委、县政府领导和群众的赞扬。
在此期间,他的短篇小说创作也收获颇丰,不但数量多,而且质量高,特别是《梦庄纪事》 系列和《 容膝》 、《 莲池老人》 、《 古城忆旧》 、《 夏收劳动》 等多篇文章被《 新华文摘》 、《 小说月报》 、《 小小说选刊》 转载。
大山的短篇小说,多取材于他所熟悉的乡村和城镇。他笔下的主人公,也多是那些生活、工作在最基层的农村干部、种田能手、农妇村姑、街井市民。他满怀激情,饱蘸笔墨描写他们的聪明智慧、勤劳善良、朴实憨厚、襟怀坦荡的优良品质和高尚人格,坚持把真、善、美的东西光大于世,而从不将低级庸俗、污秽不堪的内容掺人作品,真诚地守护着他那一方未被污染的净土。
在创作态度上,他是极严谨认真的。他从不搞应酬之作,成篇之后,往往还要再三斟酌推敲,反复修改,直到自己满意方才出手。正因了他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才有了他日后的成就。他的作品虽然数量不多,但质量之高,影响之大,却在文坛上有口皆碑,被誉为短篇小说的“高手”。
大山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典范。几十年来,不论在单位还是在家中,他除了工作或写作外,总是孜孜不倦地读书学习,政治、哲学、历史、文学、宗教等诸方面,无不广泛涉猎。他是一位著名作家,但又平易近人,许多文学青年曾登门拜访过他。凡有上门求教的人,他总是热情接待,中肯地指出他们作品的长处、缺点或不足,提出自己的建议或看法,并鼓励他们深人生活,观察社会,感悟人生,多出作品。
大山为人正直,襟怀坦荡,刚直不阿,疾恶如仇。他与人交往,总是那么真挚诚恳,热情洋溢,宽容大度,直率无藏。他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淡泊名利,与世无争。不论是单位的干部职工,还是街坊邻里,只要谁有困难,他都会鼎力相助。他在成为著名作家或身为领导干部后,在工作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不辞辛劳,不讲报酬;在生活作风上,他清正廉洁,一身正气,心系群众,维护大局,把自身的名利地位视为烟云,而事关党和政府声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问题却据理力争,当仁不让。
大山尊崇佛教,对佛学有着精深的研究。他和临济寺方丈释有明大和尚是好朋友,过从甚密。他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坯写过几篇充满禅机的文学作品,如《 莲池老人》 、《 临济寺见闻》 等,被有的评论家称为“禅文学”。他常对友人说:“禅学也是一门科学,一种学问,经常读些佛教经典著作,能够开启智力,拓展思路,增长知识,陶冶性情。
1997 年2 月20 日,大山因病久治无效而病逝,享年54 岁。
大山的英年早逝,在正定,在河北,在中国文坛,引起不小的震动,人们无不为之悲痛和惋惜。
为了纪念这位卓有成就的著名作家和优秀的领导干部,正定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征集、出版了包括徐光耀、铁凝、尧山壁、陈冲、雷达、崔道怡等著名的作家、评论家撰文的纪念文集《大山在我心中》 ;河北作协也积极筹划出版了40 多万字的《 贾大山小说集》
贾大山
百科名片
贾大山河北正定人。1964年中学毕业。历任农民,正定县文化馆馆员,正定县文化局局长。1971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说《取经》等。《取经》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等。
目录
基本信息
生平经历早年成就
自幼聪慧
品格高尚
孝顺传统
严管儿子
清廉从官
优秀作家
基本信息
生平经历 早年成就
自幼聪慧
品格高尚
孝顺传统
严管儿子
清廉从官
优秀作家
展开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43-1997 民 族: 汉族
编辑本段生平经历
早年成就
贾大山,1943年出生于河北正定古城一个普通市民家庭。1964年中学毕业后,作为下乡知识青年到西慈亭村插队务农。1971年开始发表作品,后调任正定县文化馆馆员,曾任职正定县文化局局长、正定县政协副主席,河北省政协常委、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作为著名作家,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全国文学界,一度与贾平凹齐名:说起写短篇小说的二贾,一是贾平凹,再就是贾大山。其作品《取经》,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并与另一篇散文《花市》一起,被选入全国中学语文课本。 贾大山为人光明磊落,嫉恶如仇;说话谈锋机敏,诙谐幽默;为文则勤奋刻苦,精益求精;其作品寓意深刻,清新隽秀,脍炙人口。于人于文,多有惊世骇俗之语传世。可谓人品、文品俱佳,历为人所称道。 贾大山于1978年,以小说《取经》荣获全国首届短篇小说奖,一举成名。此后,又创作了《花市》、《梦庄纪事》等一批短篇佳作,作品多次获奖,并被翻译到国外,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河北省乃至全国的著名作家。
自幼聪慧
贾大山自幼聪慧,上中学时就有文学小品在校刊、《建设日报》、《河北日报》上发表。1964年知识青年下乡期间,他有机会深入生活,了解民情,亲身体验了农村生活。在农村他说快板、编节目、出板报、写文章,受到广大农民群众和村干部的赞扬。这一段经历为以后的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1971年到文化馆任创作员,开始了戏曲小说的创作。他的作品经常在省级以上文艺刊物上发表。小说《取经》和散文《花市》先后被收人中学语文课本。他的主要作品收入《贾大山小说集》。
品格高尚
贾大山一生为人刚直,一身正气,襟怀坦荡,淡泊名利。在文学创作上,严谨认真,一丝不苟,语言诙谐幽默,叙事生动形象,篇幅短小精练,内容寓意深刻。被文坛誉为短篇小说的“高手”。他的作品有着鲜明的精短取向,一直追求着在短篇领域里作出精致。在创作中,他不赶潮流,一直坚持着源于生活的本真追求。他的作品植根于河北平原小城、乡村的底层,生动地描摹出世情百态、社会万象。他的小说很有蕴涵,越是细读,越能读出小城、乡村的多姿多彩、浓郁魅人的地方风情。他的作品不涩不滞,是一种洒脱、空灵的风格。幽默也是他的作品的一大特色。
孝顺传统
百善孝为先,大山也是这样。在弟兄排行中,他是老九。先于他来到这个世界的,都是姐姐。孩提时代,他的聪慧总是让父母脸上堆满了笑容。长大了,他懂事,更叫父母宠爱有加。高中毕业后,大山没有走进大学之门,他的人生被做了另一种安排。他想着,成人了,不能再“嚼吃”父母,于是一介书生便以苦力的身份进了乡间的灰窑。为了生计,诸如草台班子的演出、小剧团的编剧之类,他不嫌不拒,乐在其中。尽管生活艰难而清苦,可一点儿也没影响到他对老人的孝道。在灰窑,他挣了平生第一笔收入———24元工钱,立刻抽出了一元钱给母亲买了一斤蛋糕,找回的几角零钱则给弟妹们买了一把水果糖,剩下的23元全部交柜了。等他后来转了干部,对于母亲则更是周到侍奉,礼敬如佛了。不说一日三问安,也是每天必到母亲房间问候的。在他弥留之际,最难以割舍的,就是母亲。让白发人送黑发人,以他的孝顺是怎么也无法宽恕自己的。在医院的病床上,在他离开这个世界的前三天,他的精气神消耗殆尽了,可心里还是惦念娘的生日。他让妻子回家去,和母亲玩会儿麻将:“娘生日哩,你回去吧,让娘开开心。” 在家里,大山是儿子,是丈夫。他很传统,但没有一点儿的夫权的影子。他们家是妻子当家,掌握财政大权,他所拥有的只是买盒纸烟、喝上二两的小钱。他乐于这样,懒于俗务,不愿操那么多的心。他的兴致更愿意写文章、做工作。他给予妻子的除了放权,就是幽默了。听了他的段子、故事,妻子憋不住不乐,从脸上乐到心里。他究竟是个大作家,具有幽默的天赋。
严管儿子
对两个儿子,他管束甚严,不过两个孩子从小长到大,他没捅过他们一指头。最厉害的体罚是让他们站窗台,一边高高地站着,一边反思自己的错误。对于他们的成长,他很关注思想教育,一定要让孩子走正道,千万不可出了辙。他给他们记点,做一件好事记一个红点,做一件错事记一个黑点。为了多几个红点,两个孩子自我约束意识极强,长大后都出落得规规矩矩。 在作家圈子里,大山是一个小核心。这不只因为他的善良,也还因为他的智慧。在北京的文学讲习所,他成了作家圈子的核心之一,因为有他在,朋友们总是觉得很开心。在河北这块地方,他成了文学阵营的纽带之一,因为有他在,朋友们总是觉得很和谐。 在正定的文学圈子,他则成了旗手和领袖,正定成就出一片文学风景,以至后来被人们称作正定现象。市井之中,他也有不少朋友。他从他们那里讨生活,他们从他那里讨智慧。他许多小说的灵感、素材、原型等等,都是从他们那里获取的。因此他的小说里,尽是鲜活生动的市井百态。
清廉从官
大山不想做官,却实实在在地做了官,做了县里的文化局长、省政协常委和省作协副主席。他做官,也给人们留下了两个深刻的印象。首先是清廉。他欣赏清官文化,也身体力行地这样去实践。他在文化局任局长九年,局里竟没有一笔吃喝账。他跑来和经手的上千万元的文物修缮工程费,竟没有一分钱不合理的搭车开支。他多次出差,却没有报销过一分钱的差旅补助。还有就是做事。他干工作条分缕析,纲举目张。钟楼、凌霄塔、华塔、大悲阁等大型修缮工程,都是他亲自去北京跑来的。常山影剧院、正定电影院的新建和重建,也是他争取来的。文化大楼的立项和建设,也得益于他在任时的成功铺垫。还有诸如常山战鼓队打进北京亚运会等等,他都功不可没。
优秀作家
当然,大山最看中的还是自己的作家身份,他恪守中道,不赶潮流,作品总是很传统的样子。但就这一点也不影响他笔下功夫的内蕴和纸上风景的精彩。他立身周正,不媚低俗,作品总是很端直的样子,但这一点也不影响他作品的幽默与风趣。路子上,他没有选择喜剧,也没有选择悲剧,大体上是循了正剧的路子。这在他的《梦庄记事》、《古城人物》以及后来的禅意小说之中都体现了出来。 他的为人与作品,大概就是真、善、美。他将世事看得很透,也将生死看得很透,惟独写起小说来,偏像拚了命似的。据知情者讲,他写小说时,总是反反复复地构思推敲,甚至为了一个细节一句对白都可能彻夜不眠。写成之后,也不急于投寄,而是放在褥子底下,偶有所感时,便再拿出来润色一番。在他的炕席底下,究竟压着多少小说,恐怕没有谁知道。那时候,编辑们也很敬业,常常去登门约稿。每有编辑来,他也不管是大编辑还是小编辑,一概地说:我就从褥子底下给你拿了,拿到哪篇算哪篇。其实他的作品,每一篇都是用心血凝就的。因为他曾说过,他的每篇小说,无论长短,在发表之前均能从头到尾地背过。 无论文场、官场和生活场,人们都忘不了他这个好人。而在大山眼里关于好人的定义,却令人听了很觉意外,想想又在意料之中:一次他突然问朋友:“你说什么叫好人,什么叫坏人?”朋友一时语塞,他说:“有贼心,没贼胆,是好人。有贼心,有贼胆,是坏人。”令在座者无不拍案叫绝。觉得古人的话,文绉绉,令人思摸半天,何如他这话干脆,一语破的,一针见血。就凭这句话,便可想见,他的小说为何能被孙犁所青眼相加的原因了。 1997年,贾大山因罹患癌症,不幸英年早逝。享年仅54岁。熟悉大山的人们都说,他的作品是一本书,他也是一本书,都很耐读。
标签:大山,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