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适时眠除
小蚕发育快,就眠快,眠期短,下眠网宜提早;四龄蚕催眠期长,下网宜偏迟些。
在高温多湿宜早,低温干燥宜迟,上午就眠宜偏早,下午就眠偏迟。
眠除时见蚕座有少量
2、询问:你们养过蚕吗?
3、谈话: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交流如何养蚕。
二、学习新课
1、师生谈话
(1)、提问:关于养蚕你最想了解些什么?
(2)、讨论:蚕和我们人类一样,也共同拥有宝贵的生命。
那么在蚕宝宝出生前,要做好哪些准备?
我们该如何做才能成为称职的“蚕妈妈”?
(引导学生从食、宿、呼吸、保健、安全等方面为蚕宝宝做考虑)
教学过程 备注
(3)、提问: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研究?
2、认识蚕卵。
(1)、仔细观察蚕卵(提示用尺子测量直径,用放大镜观察蚕卵的形态)(提醒蚕卵也是有生命的,要轻拿轻放)(2)、启发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对蚕卵进行观察,并用语言或图画的形式描述蚕卵。
(3)、谈话:把我们刚才观察蚕宝宝的过程记录下来,就成为蚕宝宝的第一篇日记。
3、认识蚁蚕
(1)、提问:刚刚孵化出来的蚕是什么样的?
(2)、看书上第19页)你认为这时候的蚕像什么?
你知道这时候的蚕叫什么名字?
(3)、分组观察蚁蚕(或看有关蚁蚕的图片或音像资料)(4)、用语言描述蚁蚕。
(5)、养过蚕的同学介绍蚁蚕的有趣事情。
三、总结
1、讨论:用哪些方法记录蚕宝宝的成长过程?启发学生可以通过画像、拍照、录像、文字记录等方法为蚕宝宝做好成长记录。
2、谈话:鼓励学生坚持为蚕宝宝记日记。
围绕小蚕保温保湿的饲养要求,当前农村小蚕饲养形式 大致有覆盖育、围台育和炕床(房)育等几种。
(1) 覆盖育覆盖育是用石蜡防干纸或聚乙烯塑料薄膜 盖在蚕座上养蚕的方法,以达到保持桑叶新鲜,促使蚕饱食 发育齐一的要求。
一至二龄采用下垫上盖的全防干育,三龄 采用只盖不垫的半防干育。
用塑料薄膜覆盖的,一般将塑料 薄膜上打孔,如不打孔则四周不包折。
(2) 围台育四周用塑料薄膜将蚕架蚕匾围入其内形成 围帐,给桑时启开薄膜抽出蚕匾给桑,这种饲养形式叫围台 育。
围台育既可保温保湿,也可节省加温的燃料。
如果围帐 内保湿性能弱,则蚕匾内再用防干纸或塑料薄膜覆盖。
(3) 炕床(房)育小蚕炕床(房)育是根据我国北 方农村冬天取暖的炕床结构设计的。特地砌成的1~2个 小间,叫炕床;
利用原来的小蚕室,在室内地下砌烟道加 温补湿,四周、上方围以塑料薄膜造成高温多湿的大环 境,饲养人员直接在内操作的叫炕房,它是从炕床育的基 础上改进而来的,适应于饲养规模较大的蚕区使用。
炕床 (房)育具有散热均匀,保温保湿性能好,有利于小蚕的生 长发育等特点。
设计意图:
中国是最早发明养蚕的国家,蚕茧和生丝产量一直居世界各国之首。绚丽多彩的中国丝绸,一直为古今中外人们所赞颂。蚕丝业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渗透到衣、食、住、行各个领域,形成浩瀚多彩的丝绸文化。
我们设计《可爱的蚕宝宝》以体育方式开展,把蚕宝宝生长蜕变的整个过程趣味性的渗透到体育活动中。在体育活动中发展幼儿走跑跳动作,让幼儿模仿蚕宝宝爬行的动作能很好地锻炼幼儿肢体的柔韧性,了解绚丽璀璨的丝绸织物的由来,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活动目标:
1、学习模仿蚕宝宝爬行的各种动作,发展幼儿肢体的柔韧性和平衡性。
2、激发幼儿的想象力,让幼儿积极尝试利用布袋开展活动的兴趣。
3、培养幼儿的自我调节、克服困难的态度和能力。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跳袋与幼儿人数相同、小树、树叶、箩筐。
2、知识准备:幼儿已初步了解蚕蜕变的过程。
活动过程:
1、热身运动。
在老师的带领下,幼儿听音乐做准备运动。
2、自由探索活动。
①教师以谈话形式引入:“蚕宝宝有哪些本领?
你们知道蚕宝宝是怎么爬行的?”。
②幼儿自由探索蚕宝宝爬行动作,教师观察指导。
3、交流分享。
①请多名幼儿演示不同动作,全体幼儿相互交流学习。
②师模仿个别幼儿爬行动作。
③再次分散练习爬行动作。
4、游戏《可爱的蚕宝宝》
①介绍游戏场地及玩法:“学蚕宝宝爬行的动作到树林里吃桑叶。”。
②提出游戏要求。
5、活动结束。
①引导幼儿学蚕吐丝,变蛹成蚕蛾。
②在音乐中,师幼学飞蛾起舞愉快地离开场地。
活动延伸:
幼儿带着蚕卵回家饲养。
活动反思
本活动以游戏为基本形式,通过体育游戏,发展幼儿肢体的柔韧性和平衡性,进一步了解蚕宝宝的生活习性。
整个活动的效果是不错的,能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活动,就连平时不爱参加活动的幼儿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这次的活动中来。
幼儿不仅从中获得了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而且发展了身体动作及肢体的柔韧性、灵活性和协调性,培养了合作意识。
设计主要从三方面考虑。
第一考虑幼儿身体柔韧性的发展。
我们注意到平时的体育活动较注重幼儿走跑跳的动作发展,对肢体柔韧性锻炼较少,所以通过模仿蚕宝宝爬行的动作能很好地锻炼幼儿肢体的柔韧性和平衡性。
第二是学习内容趣味性的整合。
《纲要》中明确要求:“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与生活、游戏之中。”
本次活动我结合了开展的主题,将孩子在自然角喂养蚕宝宝的生活经验结合到主题当中,让幼儿进一步体验到蚕宝宝生长蜕变的整个过程趣味性地渗透到体育活动中,通过各个环节逐一展现出来,同时培养幼儿认真观察,对大自然美的感受力和对小动物小昆虫的喜爱。
第三是幼儿个体差异性的考虑。
《纲要》中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所以活动不仅只注重发展幼儿肢体动作,还考虑幼儿个体差异性。
我在游戏场地的设计中,将小树摆放地有近有远,幼儿在游戏时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选择远的小树或近的小树。能力强的幼儿在整个路程中模仿蚕宝宝爬到小树吃桑叶。而能力差的幼儿如果不能坚持爬行,或者在爬行过程中感到困难,我们允许他们跳着去吃桑叶。
总之,这三种组织形式既符合活动内容的需要,又符合幼儿发展的实际,从而合理科学的调节了运动密度和运动强度,提高了体育锻炼的实效性。让每个幼儿在原有动作的基础上,得到相应的提高。
不足之处:
活动的时间上没掌握好,有点前紧后松。
总之从实践效果来说,本次活动,幼儿始终处于宽松自由的氛围中,幼儿活动积极,情绪高涨,活动目标较好的完成了,幼儿的合作意识也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从我自身来说,我非常投入,也很有亲和力;整个过程,我用自己的表现来感染孩子,鼓舞孩子。
根据小蚕伺养需要高温、多湿的生理要求,小蚕饲养 形式要注意围绕能保温、保湿、维持桑叶新鲜的角度考虑。
目前农村常用的小蚕饲养形式主要有覆盖育、炕房育和围 台育等几种。
有的地方也有按给桑次数多少来称谓的饲育形式。
如“二回育”,即每日给桑二次;
“常规育”,即1天 给桑4次左右。
(一)覆盖育覆盖育是指在给桑后将聚乙烯薄膜或防干纸(一种涂 有石蜡的纸)覆盖在蚕座上,以减少桑叶水分散失的饲养 形式。
一或二龄一般采用全防干育,即用聚乙烯薄膜或防 干纸上盖下垫,并将四边包折,三龄采用半防干育,即只 用聚乙烯薄膜或防干纸覆盖不垫。
用聚乙烯薄膜覆盖的, —般将聚乙烯薄膜打孔,孔径为0。
6 ~1毫米,孔间距约3 厘米。如聚乙烯薄膜不打孔,则在一或二龄用时四周不 包折。
(二)‘炕房育炕房育是在密闭性能相对较好的蚕室内,砌设“地火 龙”或“天火龙”加温补湿,并直接在该蚕室搭蚕台或放 蚕架养蚕及操作的词养形式。
炕房育形式,散热均匀,保 温、保湿性能好,有利于小蚕的生长发育,其面积大,适 宜于1期伺养数量较多的农户或小蚕共育。
(三)围台育围台育是用聚乙烯薄膜,在蚕室内将蚕架前后左右围 成围帐,围帐内加温补湿,给桑时开启薄膜门帘,抽出蚕 匾给桑的饲养形式。
这种形式既可保温保湿,也可节省加 温的燃料。
同时蚕农可以避免在高温、多湿中进行饲养技 术操作,减轻劳动强度。
也有的农村用砖在蚕室内砌个小间,把搁有蚕匾的蚕架都围在里面,操作与围台育一样, 效果也相仿,我们通常称之为坑床育。
小蚕饲养形式虽有多种,且各有其特点,但在实际生 产中,上述的几种伺养形式,往往需要相互结合起来应用。
如炕房育,如果室内温湿度达不到标准,可通过加盖聚乙 烯薄膜以保温。
围台育如果帐内保湿性能差,也可通过加 盖聚乙烯薄膜减少温湿度散失。
覆盖育一般也要求通过地 火龙、天火龙、加温桶等进行加温补湿。
一、确定感兴趣话题——最佳状态的投入饲养活动的核心是最大限度满足幼儿对自己兴趣和想法的追求,并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采取有效措施,只有这样幼儿才有可能得到有效的、适宜的发展。
案例一:我们的饲养计划准备饲养蚕宝宝,我们事先召集幼儿,了解到他们对蚕宝宝感兴趣的一些问题:“蚕宝宝吃什么?”
“蚕宝宝睡觉吗?”
“蚕宝宝和毛毛虫一样吗?”
……在此基础上,教师把幼儿感兴趣的问题分成一个个可操作、可实施、可探究的内容,并预期当幼儿的兴趣朝这些方向发展时可以学到什么,该如何展示活动成果,将如何吸收家长资源等。
下图就是我们通过收集幼儿问题所延伸出来的内容网络。
通过和幼儿一起讨论、交流,发现幼儿探究兴趣,师幼共同预设探究活动主题。
这样事先有计划,有准备,再进行实践观察活动,会让幼儿的自主探究更有品质、更有深度,体现蚕宝宝饲养活动的真正教育价值。
二、尝试观察记录——有益经验的建构在蚕宝宝饲养活动中,除了帮助幼儿感受、了解和关爱生命外,也是以饲养为载体,帮助幼儿获得动物经验的重要途径。
如何增进幼儿对蚕宝宝的了解?幼儿观察蚕宝宝的具体观察点又是什么?
随着这些问题的出现,我们开始寻找蚕宝宝自身所隐藏的教育价值:蚕宝宝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运动方式、生长变化等,在此基础上挖掘幼儿对蚕宝宝这些内容的兴趣,生成一个个有意义的观察活动,并鼓励幼儿将观察到的内容及时记录下来。
案例二:蚕宝宝观察日记蚕宝宝渐渐长大了,身体形态也变得越来越明显,我们的蚕宝宝到底长得什么样呢?
有的说:“蚕宝宝的头好小!
头上有皱纹,好像老奶奶一样。”
有的说:“蚕宝宝身上头部和身体中间有两个“C”一样的东西,屁股上还有一个尖尖的角!
小时候看不大出来。”
有的则从前足、后足进行了观察,还有的发现颜色也开始发生了变化。
幼儿除了观察蚕宝宝的明显特征后,他们还发现了许多不易观察到的细节,并对这些细节的作用产生了好奇。
细心的幼儿将每日观察到的内容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完成了蚕宝宝观察日记。
幼儿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他们的发现,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与同伴交流,另一方面也能帮助幼儿回顾自己最初的记载,看到自己的进步。
但在记录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记录的形式比较单一,只能借助绘画的形式表现蚕宝宝的变化。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反思,要加强对幼儿记录形式的培训,适当提供一些记录表格等辅助材料帮助幼儿记录。
三、亲历自主探究——学习方法的积累在饲养活动中以幼儿自发的探究为基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发展幼儿探究能力:鼓励幼儿针对饲养过程中发生的问题提出疑问,并尝试运用多种感官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仔细观察,引导幼儿通过实验操作、调查、收集资料等方法对问题进行解疑,促进幼儿积累学习方法。
案例三:我给蚕宝宝量身长幼儿在平常观察中发现了蚕宝宝的身长不一,该如何比较蚕宝宝的长短呢?教师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幼儿自主讨论。
经过讨论,有的幼儿说用蜡笔,有的幼儿说用线,还有的幼儿说用积木来量。
为了进一步验证自己的猜测,幼儿各自到区域寻找材料动手进行蚕宝宝的测量工作。
经过第一次测量,幼儿发现有些工具并不适合,于是在第二次测量过程中,幼儿主动对工具进行了调整:加入了新的测量工具——尺:将原有的线剪为短的线(方便操作):淘汰了积木。
经过两次实践测量,到底哪种测量工具最好,幼儿进行了讨论。
根据幼儿的意见汇总成下表:材料 认为好的原因 认为不好的原因 尺 可以测出蚕宝宝具体有多长 不方便放进盒子里 蜡笔 量得快;比较长 不可以测出蚕宝宝具体有多长 线 变短可以测得很快,操作也较方便 不可以测出蚕宝宝具体有多长 幼儿的主动学习不仅需要可以操作的具体材料,更重要的是要有能够引发幼儿产生“问题”或“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
如在案例“我给蚕宝宝量身长”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幼儿尝试自己解决“比较蚕宝宝大小”的问题,这为幼儿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可能。
虽然从幼儿的活动表现来看,幼儿有些想法的可操作性和正确性不高,但通过跟进的实践探究活动,幼儿会自主发现哪些工具是比较合适的。
此时教师无需给幼儿过多的建议,只需给幼儿提供疑惑——试误——解答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机会。
在本次“测量蚕宝宝长短”的系列活动中,并不是单纯测量出蚕宝宝的长度,关键是帮助幼儿通过实际行动获得有关测量的直接经验和方法。
四、参与表达表现——积极情感的形成幼儿通过细致观察、自主探究,积累了许多蚕宝宝的经验,幼儿这一认知经验的获得是一个由外向内的过程,但如何引导幼儿将认知由内向外表征,使幼儿在这种交互中获得发展,这是我们面临的又一问题。
案例四:我们眼中的蚕宝宝幼儿饲养的蚕宝宝一天天在长大,如何将幼儿的劳动成果更好地与同伴分享与交流,使个体的经验提升为全班幼儿的经验呢?
教师注意引导幼儿用多样性表征方式来表达对蚕宝宝的认识。
如引导幼儿画一画可爱的蚕宝宝:幼儿将日常观察到的蚕宝宝特征用画笔一一记录了下来,蚕宝宝的气门,3对小小的前足,4对粗壮的后足等:用泥塑方。
标签:蚕宝宝,常识,饲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