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情分析:痛风主要分以下几个阶段:
(一)无症状期 这一阶段仅表现为高尿酸血症.高尿酸血症发生率远较痛风为高.美国统计为13.2%.高尿酸血症的上限男性为417μmol·L-1,女性为357μmol·L-1.儿童期血尿酸盐的均值是214μmol·L-1,在青春期后男性开始增高,而女性尿酸增高主要在更年期后.无症状期仅有高尿酸血症,而无关节炎,痛风石,肾结石等临床表现.大多数病例,急性痛风的发作在持续高尿酸血症后20~40年,其10~40%患者在第一次痛风发作前有过一次或数次肾绞痛发作史,也可有肾功能损害如蛋白尿,血尿,显微镜下白细胞尿.但诊断痛风应有尿酸盐沉着和组织炎症反应,而非仅有高尿酸血症及/或肾结石.大部分病人终生停留于高尿酸血症,仅小部分发生临床痛风.如未作实验室检查,往往漏诊.
(二)急性期 以急性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第一次发作在大足趾的跖趾关节者占60%.
(1)促发因素 85%患者能找到促发因素,如饮食如度,局部外伤,体力或脑力劳动过度,受冷潮湿,过度激动,感染,外科手术及某些药物应用(如丙磺舒,利尿剂,皮质素,汞剂,酒石酸麦角胺)等.
(2)前驱症状 第一次发作较为突然,以后发作时70%患者有前驱症状.如局部不适感,下肢静脉曲张,头痛,失眠,易怒,疲劳,不能胜任工作,腹胀,嗳气,便秘或腹泻,肾绞痛发作等.
(3)急性关节炎 第一次发作多数起始于凌晨1~2点钟,94%在单个关节,累及下肢达95~98%.远端关节占90%,半数以上患者第一次累及大足趾的跖趾关节内侧面,极度过敏,盖上层被褥即可有疼痛感,往往夜间突然发作而痛醒.局部有红,肿,痛,热,静脉曲张,触之痛剧,向下肢放射,至白天可主诉好转,但局部体征反而加剧.第二天凌晨疼痛重新加剧,局部皮肤由红色转为紫蓝色,有凹陷性水肿.一般持续3~20天左右,症状渐渐减轻,局部体征好转,肿退,皮肤出现皱纹,脱屑.全身情况和局部体征发展平行.一般体温正常或低热,但也可高达39℃以上,伴有寒颤,全身不适,头痛易怒,心动过速,腹痛,肝脏肿大,明显多尿,尤其在急性期发作后.尿尿酸在发作前数天降低,发作末期明显增高,发作停止后进一步升高,然后逐渐恢复到正常的水平.发作期血沉增高,一般为30~50mm·h-1,偶见50~100mm·h-1白细胞增高伴中性白细胞增多.
(4)病程 如及时给予秋水仙碱治疗.1~3天完全缓解,若任其自然发展,则病程延长,但大部分能完全恢复.有1/10病人可累及关节,留下不适感.
(三)间歇期 即两次发作之间的一段静止期.大多数病人一生中反复发作多次,某些患者发作一次后从未再发.多数患者发作间隔时间为六个月至一年.少数患者间隔时间可长达5~10年.据Gutman’s报道,在第一年内复发的为62%.第1~2年复发者16%;第2~5年复发约11%,第5~10年复发为4%.7%病人随访10年或10年以上未见复发.在未用抗高尿酸药物治疗的病人,发作次数渐趋频繁.病程越是晚期,常累及多关节,病情重,持续时间长,缓解慢.在间歇期仅根据病史和高尿酸血症疹断比较困难,但抽取跖趾关节液体,如能找到尿酸盐结晶,有助于诊断.
(四)慢性期 慢性期的主要表现为痛风石,慢性关节炎,尿路结石及痛风性肾炎.
(1)痛风石 由于尿酸沉积于结缔组织,逐渐形成痛风石.过程隐袭,小的仅能触及,大的肉眼可见.痛风石出现的时间在发病后3~42年.平均出现时间为10年.少于5年有痛风石者少见.10年后约1/2患者有痛风石.以后逐渐增多,20年后只有28%无痛风石.下肢功能障碍达24%.尿酸沉积于关节内和关节附近,与血尿酸浓度密切有关.出现的部位按频率依次为耳轮,手,足,肘,膝,眼睑,鼻唇沟.比较少见的部位尚有脊椎关节,心肌,二尖瓣,心脏传导束及咽部等.初期形成的结石较软,表皮红色,内含乳白色液体.其中有尿酸钠结晶.数周内,急性症状消失,形成肾硬痛风石,并逐渐增大,使关节受到破坏,关节强直,畸形,关节活动受限.痛风石可以溃烂,形成瘘管,化脓较罕见.
(2)慢性关节病变 经过10~20年演变,累及上下肢诸多关节.由于痛风石的不断增大增多,软骨及关节周围结缔组织尿酸盐沉着,纤维增殖,骨质破坏,导致关节强直,畸形,可出现假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样关节,使功能完全丧失.
(3)肾脏病 痛风的肾脏病变可分为尿酸盐性肾脏病和尿酸性肾脏病.它们的发生与长期高尿酸血症有关.
标签:痛风,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