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淘百问>百科问答>核磁共振的原理

核磁共振的原理

2023-05-18 23:34:37 编辑:join 浏览量:665

核磁共振的原理

核磁共振扫描仪(MRI)是对磁性原子核对射频能的吸收进行研究,然后使用非常强的磁场和无线电波,这些磁场和无线电波与组织中的质子相互作用,因为人体中最丰富的原子就是氢质子,所以我们是利用计算机去处理观察身体内氢质子的动作,然后经过计算机处理形成黑白人体图像。

一、核磁共振的发展历史

1、发明:1971年,美国的保罗·劳特伯发明了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2、推广:这项技术随后由彼得·曼斯菲尔德爵士开发,并于1977年首次对人体进行了核磁共振成像扫描。

3、第一台核磁共振扫描仪出现:直到20世纪80年代,第一台能够产生临床上有用的图像的MRI扫描仪才问世。

4、“关于磁共振成像的发现”为彼得·曼斯菲尔德爵士赢得了200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二、核磁共振的功能

1、核磁共振扫描仪广泛运用于医学诊断当中,它最大的优点在于不会暴露在电离辐射中。

2、核磁共振仪特别适合用于进行神经系统的扫描,扫描过程中产生的噪音非常大。

3、核磁共振仪有很大的潜在危险,使用核磁共振仪的时候必须严格遵循每项规定好的安全程序。

4、原子核可以看成是核电荷均匀分布的球体,均衡快速自旋,周围会产生磁矩,而核磁共振就是研究磁性原子核对射频能的吸收。

5、核磁共振扫描仪机器可以用来同时识别检测一名测试患者的几种疾病,包括胸部肿瘤、一种异常的肝癌和骨癌。

标签:核磁共振,原理

版权声明:文章由 淘百问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taobaiwen.com/answer/109478.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