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淘百问>百科问答>苏轼一纸《寒食帖》,写尽多少苍凉事

苏轼一纸《寒食帖》,写尽多少苍凉事

2023-07-10 07:25:54 编辑:join 浏览量:620

苏轼一纸《寒食帖》,写尽多少苍凉事

4月4日是我国传统的寒食节。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或二日。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所以叫做“寒食节”。后来逐渐发展出祭扫、踏青、秋千等风俗。

说道寒食节,就不得不提大书法家苏轼的千古名作《寒食帖》。

苏轼《寒食帖》

940年前,44岁的苏东坡谪居黄州——也就是今天的湖北黄冈。经历了诬告、降职、入狱、被贬的苏轼,心灰意冷。

在黄冈深居简出的第3年的4月,清明前寒食那日,在满怀悲凉的情境下,他借着诗文一篇,一吐胸中郁闷之气,写出了满纸苍凉。这便是在1082年完成,流传至今的《寒食帖》。

这一长卷,共17行,129字,后被称为“苏书第一”,亦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与王羲之的《兰亭序》和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并称“天下三大行书”。

从内容上来看,《寒食帖》其实是两首五言诗。

第一首内容如下: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偸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字里行间,透露了苏轼当时生存环境的恶劣,和他心境的孤独悲凉。

第二首诗也是一样,诗文写道: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

不仅吃的寒酸,屋漏偏逢连夜雨,甚至练一把烧火的干柴都没有。苏轼在诗中哀叹,每年都想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春光,但无奈春光却抛他而去。今年又逢春雨不断,让这一年之初就蒙上了秋日萧瑟的气息。

突出的“衔纸”二字

一字一句间,皆是失意落寞。寒酸之苦、无法排解之忧,都体现在《寒食帖》一笔一划之中,以字表意传情,如身临其境。

《寒食帖》全卷墨色深黑浓润,字形随不同情绪起伏,形成节奏的变化。仔细观察会发现,从卷初至卷尾,字形由小渐大,由疏朗变得紧凑。行间的重心也随着倾斜跌宕的字势左右移动,有人形容,整个《寒食帖》犹如空中的风筝般左右摆荡,而那根线始终由苏轼握着,行气连贯。

《寒食帖》局部

同为大书法家的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将其视为一篇旷世神品。

透过整个书法作品,苏东坡在当时的悲愤、才情和书法,都在此卷中集合,文字和书法高度融合,极致统一,不愧为千古佳作。

如同苏轼的命运一般,《寒食帖》同样也是命运多舛。

《寒食帖》流入清宫收藏后,在1860年火烧圆明园时险些焚毁;后流落民间,为广东人冯展云所得,书迹再次遭遇火灾,幸而及时扑灭,长卷上的火灼痕迹,便是当时留下的。

1922年,《寒食帖》流转至日本,由当时的藏家颜韵伯以金六万元售于藏家菊池惺堂,学者内藤湖南亦留有跋。第二年九月关东大地震,东京都大火,菊池惺堂冲进火场,从烈火中将《寒食帖》救出,一时传为佳话。

“二战”期间,东京屡遭美国空军轰炸,《寒食帖》幸而无恙。二战后,此卷为政学名士王世杰所购,最终由其子捐给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至今。

这件千年名迹真是好运气,冥冥之中,至宝为老天所护佑,流传至今。

——《寒食帖》全卷——

(请横屏观看)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标签:寒食,苍凉,苏轼

版权声明:文章由 淘百问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taobaiwen.com/answer/197880.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