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电影的特设情节和氛围,我仍旧泪眼迷离,情绪久久不能平复。
细细品味电影的四个小故事,心疼少年们的遭遇,感动学高德馨的老师,领略教育的真谛。没有经历过生死的少年,走不出亲人离世的阴霾,但有折翼的天使——老师带他们飞出阴霾,勇敢的飞向太阳。
序幕拉开,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打破了本来的安宁。一夜间,一切都毁了。泥石流不仅卷走了少年们亲人的生命,同时也带走了少年对世界的憧憬。他们眼里无泪,也无光,只剩下忧郁和无尽的悲伤。他们坐上校车,却不知开往何方……

人间沧桑,大爱无疆。国家关怀灾区的孩子,为他们重建了一所学校——博飞中学,这里成了这些流离失所,失去亲人的孩子们的“新家”。在这里,以爱育爱的老师们,给这些身处阴霾的少年伸出了援助之手,带他们脱离苦海,成为他们最亲最爱的人。也许是这些少年经历了灾难,让他们更有决心,更勇敢。他们努力学习,大学毕业后,他们选择回报社会。在文县泥石流灾害中,他们冲锋陷阵,争取救助更多的人。
电影最动人心弦的是“赈灾救人,教育救心”的主题,天使般的老师手持爱的钥匙,打开了四个孩子沉重的心灵枷锁。第一个少年多吉,他不能释怀妹妹和父母的离世,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那里只有黑暗和无望……他不愿与别人交流,对这个世界充满了绝望,以至于他选择在浴室里自杀。周老师和江老师为解开他的心结带他回到家乡,让他自己释怀,代替父母和妹妹继续好好的活着。第二个少年井晓晓,她因为没能抓住妈妈的手,自责不已,认为是她害死了最爱她的妈妈。由于家庭原因,她的爸爸没有给她足够的关心而更多的是责骂,让她内心充满恐惧。周老师为解开她的心结,让她的爸爸给于井晓晓更多关心。最后,井晓晓与父亲相拥,彼此都解开了心结。第三个少年苗郎,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地,自己与爷爷相依为命,他不能接受爷爷的离世,当看到爷爷的搅团车被砸毁时,他觉得爷爷真的已经不在了。当同学们和老师为他还原了爷爷的搅团车,他终于放下了心中的执念,真正的面对爷爷去世的事实。第四个少年云草,灾难给她的心里敷上了冰霜,她身体并没有任何问题,但她却站不起来,自我封闭。为了让她重新站起来,周老师费尽心思。终于,在自己搭档的鼓舞和引领下,她从轮椅上站起来了。四个少年,在他们最害怕,最无助的时候,两个手持爱的火炬的老师,点燃了他们内心希望的火苗。让他们能勇敢的面对生活,面对现实,面对未来。
“人生并不是一条笔直的路,有逆风,也有急转”、“低着头只能看到脚面,抬起头可以看到广阔的天空”这是《芬芳》中的金句,也是主题,它道出了教育与生存的实质。老师们“大爱”的教育方式令人感动。师德、师魂、师表,跃然荧屏,也深入人心。
电影《芬芳》每一个情节都扣人心弦,结尾江老师对着空旷的山呼喊,既是对逝者在天之灵的告慰,也是对同事周老师失踪的寻找。
影片告诉我们,面对苦难和挫折,我们必须学会坚强和勇敢。爱在,花儿就会开放,芬芳就会永续。而爱的传播,离不开人民教师。老师是不仅要讲授知识,更要传递爱。唯愿电影《芬芳》能启迪每个教育有误的父母能重视孩子的教育;愿每个人名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能传播爱;愿身处灾难中的孩子们,能不惧挫折,勇敢面对生活!
我看到《芳华》的画面,我又想起午后的林荫路上我耳畔的音乐和我脑内的剧场。这就是歌里唱的那样的芳华啊。萧穗子在片尾娓娓道来:“我不禁想到,一代人的芳华已逝,面目全非,虽然他们谈笑如故,可还是不难看出岁月给每个人带来的改变。”我想不论是冯导,还是严歌苓女士,内心深处都是柔软的,所以在电影里安排了一个温暖的结局,“倒是刘峰和小萍显得更为知足,话虽不多,但待人温和。”
这也是我头一次看到如此柔软的冯小刚的作品,看他的《老炮儿》、《让子弹飞》,处处都能感到那一股儿北京老爷味儿,于是这一次,他一反往日京派的做法,在《芳华》里展现出无比的细腻柔情。
那种色调是芬芳年华里独有的色调。影片伊始,是繁忙的文工团练功房,其中是肆意的荷尔蒙,汗水附着柔美的肢体,呈现出朦朦胧胧的光泽。陈灿的号也镀了层淡淡的金辉。没有一个人是突出的,所有人都仿佛融入了这张巨大的网里,没有人可以逃逸,就包括刘峰。而到了战争时期,色调一转,没有了那样的微茫的风格基调。画面清晰而鲜艳。清晰的是伤员触目惊心的伤口,鲜艳的则是那白大褂上鲜红的血。一直到后来,画面又变为昏黄的色彩,一切又转为平静。好似所有的年岁都沉淀了下来。
那种心情也是芬芳年华里特有的心情。《芳华》里的爱情讲得不明朗,因为人们内心里不明白如何言爱,却又期待爱。而当爱情降临时却各有各的不同。无所适从者,如林丁丁,她高傲虚荣,因此不惜践踏刘峰的感情;害羞又有些自卑者,如萧穗子,她对陈灿的感情暗自生长着,却由于种种缘故,没有踏出另一步;过于理性者,如郝淑雯,我们很难看出她的感情变化,她只是觉得爱情里的双方应该门当户对。至于何小萍,她对刘峰的感情,不能单纯以爱情来定义。起初是仰慕之情,从心底里将他作活雷锋来仰望。后来刘峰被下放,她也去到南疆,仰慕成了有点心痛的思念倾心,当那个16岁的男孩问他有没有对象时,她回答:“算有吧,他是一个很好很好的人,比雷锋还好。”那是什么感觉呢,是果丹皮那样酸甜的爱。我一直觉得剧本给了他俩一个最好的结局——相互扶持,到没有结婚。不温不火,意味无穷。
那种镜头里张力却是超越芬芳年华的张力。自然,如果只是儿女情长,并不够撑死整部作品。他们也有抛头颅洒热血的战争岁月,有刘峰那样视死如归、向死而生的激烈感情,有大卡车门栓一开不堪入目的震撼与悲恸。也有矛盾与释然。小萍因为忽然受到嘉奖,大惊而出现精神障碍,她穿着病号服眼神空洞,直到那支舞又出现。她的生命好像又被激活。那是让每个观众都印象深刻的场景。待到《芳华》上映很久很久后,再提起,也许大家都会想起那段夜空下的独舞。何小萍身姿绰约,肢体舒展,她已经完全释然了,释然了对从前那些讨厌自己的人的愤怒,对那些一昧索取刘峰的付出的人的愤怒,也是释然了对自己一生的愤怒。那支舞,抗诉着命运不公,而又最终给予了对生命的热爱。我甚至觉得影片到此就要结束了。
但电影继续了下去,讲述了分离又重逢,讲述了老练成熟又回首往事,也继续批斗社会的不公、命运的荒唐。接着便是那个镜头了,小萍问:“我能抱抱你吗?”
她释然了所有,最终拥抱了她的爱人、她的初梦、她永恒的芳华。
我看到《芳华》的画面,我又想起午后的林荫路上我耳畔的音乐和我脑内的剧场。这就是歌里唱的那样的芳华啊。萧穗子在片尾娓娓道来:“我不禁想到,一代人的芳华已逝,面目全非,虽然他们谈笑如故,可还是不难看出岁月给每个人带来的改变。”我想不论是冯导,还是严歌苓女士,内心深处都是柔软的,所以在电影里安排了一个温暖的结局,“倒是刘峰和小萍显得更为知足,话虽不多,但待人温和。”
标签:观后感,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