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丙召
(1913
王丙召(1913.4—1987)别名王炳照,山东益都人。擅长雕塑。1941年毕业于北平国立艺专。历任中央美术学院、吉林艺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1938年8月,王炳照前往四川壁山,考入国民党艺术专科学校雕塑系,专攻雕塑。三年学习期满,进行毕业考试时,他因成绩突出,留校任教。
1944年8月,他到著名雕塑家刘开渠门下,在刘开渠工作室当助手。他趁此良机,边学习,边实践,边创作,在雕塑艺术上有了飞跃。这段时间,他协助刘开渠大师创作了几尊成功的塑像。其中《孙中山先生》铜像,至今矗立在成都市街头,并被列入市级重点保护文物。
1945年,他在赴四川峨嵋山参观考察时,结识了郭沫若。由于两人情投意合,王炳照为郭老雕了一尊塑像。这尊塑像深得郭老家人偏爱,一直小心翼翼地保留在身边。事隔40年后,郭老的女儿在看望王炳照时,专门送了一张出自他本人之手的郭老塑像照片。此外,王炳照还为李宗仁、冯玉祥等名人作过塑像。
著名画家——徐悲鸿著名画家徐悲鸿,十分赏识王炳照的出众才华。建国后,徐先生在筹建中央美术学院招揽教员时,马上考虑到王炳照。从此,王炳照成了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的“少壮派”教师。刚满40岁的他,首批被晋升为教授。1951年,第一届全国英雄模范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央美术学院派出了以徐悲鸿院长为首的10位画家、雕塑家列席大会,王炳照就是其中之一。英雄模范的动人事迹深深感染着王炳照,他怀着对英雄的崇敬,为参加蒙山阻击战的神枪手魏来国塑了一尊座像,为战斗英雄苟福荣塑了一尊半身像。这两件作品分别在第二届全国美展和第一届全军美展中与观众见面。那准确严谨的造型功力和刻画人物形态的泥塑技巧,赢得了专家与参观者的一致好评。
从1952年12月开始,中共中央先后作出了开展“三反”、“五反”运动的决定。为配合运动的开展,王炳照带领学生创作了一大批彩雕,陈列在北京王府井新华书店沿街大橱窗内。王炳照亲自动手塑了一个被群众抓出来的奸商。画面上奸商阴沉着脸,着灰色长袍,两眼暗淡无光,浑身“奸气”暴露无遗,收到良好的宣传效果。直到如今,王炳照的学生仍对他们的恩师佩服得五体投地。
学艺经历顶部
人民英雄纪念碑多年夙愿终实现一片丹心颂英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接受全国政协的建议,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这项工程不仅在政治、文化方面有其特殊意义,而且在工程设计和建造方面也有独特的要求。兴建委员会主任委员由北京市长彭真担任,副主任委员由建筑专家梁思成、雕塑大师刘开渠及市政府秘书长薛子正担任。王炳照是入选创作纪念碑碑座大型汉白玉浮雕的八位作者之一,分工第二幅浮雕《金田起义》。
能够承担一项全国亿万人民和国际上都瞩目的巨型雕像的创作重任,是一位雕塑家梦寐以求的事。多年的夙愿终于实现,王炳照心中激动不已。就他个人来说,这算得上是一生最珍贵、最难忘、最辉煌的时期。
接受任务后,他满怀豪情壮志,亲往广西桂平县金田一带山区,进行徒步实地考察,收集革命史料。在近一个月的日日夜夜里,他对每桩革命事迹的特征、细节和当时太平军战士的服装、枪械、用具,都经过认真的、一丝不苟的研究和探索。他还在金田一带的几个村庄连续召开座谈会,访问知情老人,以提高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意义的认识。金田之行归来后,王炳照又精心构思、设计、反复拟订蓝图,制作出一幅幅泥塑初稿。
在广泛征求有关领导、专家学者和群众代表意见的基础上,终于确定下动工方案。当工程进入中、后期时,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的艺术家们将工作室设在天安门广场一角搭起的席棚内。王炳照整天身系围裙,双手沾满泥浆,忙得不亦乐乎。使他难以忘怀的是,当时的北京市彭真市长在百忙中来到工棚内,握着王炳照满是泥水的手,给予殷切期望和热情的鼓励。王炳照没有辜负领导的厚望,冬天一身雪花,夏天满脸汗水,经常废寝忘食,始终充满着自豪感。他仿佛听到毛泽东主席从天安门城楼上发出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不朽宣言……。
历经五六个寒暑,圆满完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最壮阔的农民起义革命场景的大型浮雕。瞧瞧这融庄严与奔放为一体的画面吧:在猎猎旌旗指引下,由19名挣扎在贫脊土地上的苦难农民和煎熬于死亡线上的烧炭工人组成的太平军队伍,胸怀反帝、反封建的目标,冲锋陷阵,紧紧地凝聚在了一起。他们好似烈火中的雄鹰,大泽中的神龙,腾空而起,挟带着漫天风雪,杀出广西,攻入湖南,挺进湖北,一路上同清军英勇战斗,扫荡压迫人民的官僚和地主,得到了人民的热烈拥护,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他们的队伍。
辉煌时期顶部
吉林艺术学院是是非非有定论只留清白在人间
然而,一个凭着真诚和勤奋,倾注一片爱心,专心投入浮雕创作的王炳照,却在纪念碑工程即将竣工时刻,突然被打成“右派分子”,转眼间变成“人民的敌人”。从此以后,王炳照在雕塑艺坛上销声匿迹。
1961年,王炳照被赶出中央美术学院,调往关外的吉林艺术学院。不久,吉林艺术学院对王炳照所犯“错误”进行复查、甄别,作出“从轻处理”决定,摘掉“右派分子”帽子,允许回到雕塑教学岗位上。念他业务能力较强,又让他担任了学院雕塑教研组组长。吉林艺术学院的雕塑专业起步晚,条件差。面对一群求知若渴的莘莘学子,王炳照十分理解他们的心情。他向学院领导坚定表示:“什么苦我也能吃,什么困难我都不怕,我王炳照要重整旗鼓……”他立说立行,恨不得把自己多年积累的雕塑技法和创作经验,一点不漏地传授给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尽快成才。除了课堂教学外,王炳照还做了不少社会工作。他到延边林区体验生活,搜集创作素材。他到浑江石人煤矿,为矿上义务创作雕塑作品。他还创作了《林业工人》、《朝鲜妇女》等雕塑作品,成为吉林艺术学院在雕塑教学中十分难得的范本。
阶级斗争相关图片谁也未曾料到,1964年以后,厄运再次降到他头上。频繁的“阶级斗争”使王炳照陷入了困境。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他被戴上“反革命分子”帽子,一次次被逼迫“请罪”,接受“造反派”无休止的“大批判”,甚至锒铛入狱。1969年秋,他被停发工资,押回山东省青州市老家“反省”。当时,后妻离婚,爱子被车祸夺去生命,无情打击接踵而来,他患上了震颤性麻痹症等多种疾病,其凄苦之状,摧人泪下。幸亏张高村的父老乡亲们不畏政治风浪,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更幸亏前妻的贤良忠厚,不念旧怨,才使得他在那“浩劫”的日月里,度过了一道道难关。
人生厄运顶部
粉碎“四人帮”
粉碎“四人帮”后,王炳照高兴万分,他首先想到了雕塑艺术的兴旺发达,想到了祖国的文化繁荣。他挥动颤抖的手,写信致中央美术学院负责人,要求领导抓紧寻找他被“造反派”抄家时失落的、由他本人年轻时亲手制作的海内孤本《帝后礼佛图》浮雕拓片,并声明无偿捐献给国家。他说,该浮雕原件是洛阳龙门石窟中最著名的大型浮雕珍品,已被美国人盗走,至今留下一片空白。他的来信立即引起领导的高度重视。
中央美术学院马上组织专门人员,通过“顺藤摸瓜”式的细查,终于觅到了《帝后礼佛图》的下落。王炳照得知后,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王炳照,这位跻身于国内著名雕塑家行列的人,无缘无故被剥夺署名权几十年,使他的名字被人们置于脑后,渐渐遗忘,真乃千古奇冤。1978年底,中央美术学院党组织根据中共中央有关决定精神,撤销了压在王炳照头上的一切不实之词,为他恢复名誉,并派人接他回北京治病疗养。在落实政策时,政府对他多年来蒙受的经济损失进行补偿,他毅然谢绝接受,一分不少地献给国家,表现了一位老艺术家在个人处境极度艰辛时,难能可贵的思想境界。
1986年10月,王炳照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
标签:急求,王丙召,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