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淳朴、勇敢、热爱生活的富二代。
这是亨利四世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提到亨利四世他的一生有太多事可说,他传奇般的人生、他的风流韵事、他军事上的冒险、他政治上的幸运、他宗教上的宽容,还有他对法国人民的发自内心的爱。“唯一深受人民爱戴的国王”这句诗原本是用来称颂路易十五的,但最后却归了亨利四世,原因在于他可能是波旁王朝历史上唯一一个真正当得起这句话的人。所有这些都值得仔细说,但也有很多人能说的比我好,比如刚刚表示他暂时没时间回答这个问题的lbq大佬。
我只想在手机上说说亨利四世这个人,作为一个人我觉得他最突出也最可爱的地方就在于他个人的形象没有被他作为新教徒的领袖、战场上胜利的军事统帅、一个王朝的开创者、一个深受人民爱戴的国王的身份所吞噬
君主这个职业的缺点就是它太容易吞噬一个人。即使本人无意如此,一旦坐在这样的位置上就往往不能免俗。一个坐在宝座上的人一不小心就变成了大理石像,如果这个人在喜欢保持神秘感,那他几乎就失去了所有个性里美好的东西。反过来说历史上的迷人之处就是那些能够透过时光、即使身居高位依然能够把自我而不是某种原则某种理想展露在我们面前的人。
比如弗朗茨·约瑟夫皇帝他就完全被自己的职位窒息了,他展露自我的方式是痛苦,他遭遇的种种变乱和悲剧,把他那张被权利和帝国塑造的苍老且缺乏表情的脸赋予了一种凄凉感。而威廉二世则是在自卑、焦虑、恐惧和不安中战战栗栗的展现自己,只可惜他的自我和他的身体一样是扭曲的。
而亨利四世之可爱就在于,他既能够让自己的个性突破自己时代和身份的束缚,在历史里作为一个人,而不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存在。他让他的个性突破了他的身份、他的成功,而且这个破壳而出的人还是一个非常正常、淳朴、甚至有点没心没肺的,典型到不能再典型的富二代。
亨利四世身上有很多始终不渝的东西,比如说他是个敢想敢干而且是敢干胜于敢想的人。一个喜欢哈哈大笑的人,一个爱听别人讲笑话,实在没人讲就自己讲的人。爱喝酒、爱吃大蒜就面包,新婚之夜据说把法兰西的马尔戈熏晕的浑身男人味儿的人。还是一个情场老手,在人形自走炮方面承上启下,上接老流氓纳瓦尔国王安托万,下接享乐机器的孙子路易十四。
亨利四世一辈子追求荣耀、追求权力、追求享乐,他还能做到三手抓三只手都硬的原因就在于,他觉得权力、荣耀和爱情本质上都是一码事。这方面他是一个典型的三亨利之战时代的法国贵族。
当他头戴头盔高举宝剑大声喊“你们就跟着我头盔上的羽饰前进”的时候,他是一个敢玩命的法国西部人。当他搞了别人的妻子,被王后一边骂着“老色鬼”一边追着打的时候,他还是一个怕老婆的法国西部人。亨利四世的形象背后是冉冉升起的法兰西大君主国,但亨利四世自己并不是这个君主国的人格化,他始终是他自己。亨利四世的形象里代表着漫长宗教战争导致的对和解的期待,但他自己并不是宗教和解的象征,他就是他自己。一个幸运的老流氓,就像《亨利四世颂》唱的那样他最擅长的是“喝酒、打仗、作情郎!”
如果说“生活但不为生活所俘虏”是一个人的成功,那么“完成伟大的事业,但不为伟大的事业所吞噬”,就是一个英雄的成功。“虽然开创了一个王朝但我依然是我”这是亨利四世身上最值得骄傲的一面。
其实在亨利四世的一生里,他的心灵要破碎要扭曲其实是有无数个理由的。他父亲安托万是那种比较典型的风流老爹,虽然是娶了纳瓦尔的公主才当上纳瓦尔国王,但完全不拿自己当外人,吃喝玩乐情人不断,他妈妈既深爱他爹,又为他爹的风流而愤恨不已。这样的家庭的男孩的心灵是很容易扭曲的,比如长了一副居然般的外貌却内心痛苦脆弱的屠格涅夫就是典型,他爸爸就可以看作是一个小一号的安托万。
但亨利四世的人生比屠格涅夫还要波澜壮阔的多。亨利四世九岁就死了爹,虽然他爹是在反对他母亲的战争里死的,但他母亲坚持认为他爹是死在凯瑟琳王太后和吉斯家族手里。十九岁那年他母亲为他和法兰西的马尔戈的婚姻去巴黎谈判,结果又死了,这一次是他坚信他母亲死在凯瑟琳王太后手里。他自己终于娶了法兰西的马尔戈之后,婚礼期间又发生了圣巴托洛缪大屠杀。别说一个精神脆弱的人,就算是一个精神不那么大条的人在十九岁的年纪碰上这么多家庭变故和人间惨剧,恐怕也有充分的理由心灵扭曲了。
但亨利四世没有,不但没有他还能在经历了所有这些人间惨剧之后继续他没心没肺的享乐生活,还能在战场上玩命,还能和跟他一样的人哈哈大笑吃喝玩乐。这大概跟他是从小跟山里孩子一起疯打疯闹长起来的有关。纳瓦尔虽然是个王国,但亨利四世的童年过的也不太像一个王子。这种疯打疯闹上山下河的童年还能解释他为什么这么喜欢吃大蒜就面包。这种习惯其实非常法国农民,完全不像一个国王。
亨利四世没心没肺的性格也可以从他的朋友身上体现出来,比如他的那位忘年交巴松比埃尔先生。这位老兄跟亨利四世一样是一个新教徒,也跟亨利四世一样是一个战场上杀人不眨眼,脑袋掉了碗大个疤的好汉,还跟亨利四世一样说皈依天主教就毫不犹豫的皈依天主教的人。他有一次跟亨利四世说“我想当寝宫侍从”。国王说“现在不如以往,我是国王了,凡是都要讲规矩,不能你一句话我就让你当寝宫侍从,你得给我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巴松比埃尔想了想说“你任命我当寝宫侍从,我就去勾引王后怎么样?”这种理由换在其他时空,巴松比埃尔先生的命可能都没了,但亨利四世不但不生气还能继续跟他当好哥们。巴松比埃尔后来跟着红衣主教黎塞留去围攻昔日的新教徒朋友们拘守的拉罗歇尔,大家一起呐喊着冲锋的时候,他前边的一个人被一颗弹起来的炮弹一下打在脑袋上,尸体直挺挺的倒下去的时候,脑袋却跟着炮弹一起打飞了。巴松比埃尔看了指着他哈哈大笑跟其他人喊“看这个傻瓜,把脑袋打飞了!”这句话其实就特别符合亨利四世的风格。
亨利四世的粗线条、胆大心不细、“兹我不死你那手就不是你的!”的这种作风,是典型到不能再典型的法国西部人。这种法国西部人的作风其实很像我国的大金链子哥,没什么可说的就是干!干赢了就是我的,死了就算了。
按照很多我国历史学家的观点,所谓历史就是一部恋爱游戏,不断有人找人做选择题,只要你选择了正确的选择枝就能几何般预判未来,步步高升直到巅峰。但我觉得如果亨利四世的一生是一部游戏,那也应该是《如龙》而不是《爱相随》。亨利四世一辈子争强好胜,在风起云涌的宗教战争里,觉得谁都不如自己,自己最nb,四面八方都是敌人,处处危机四伏。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和地位而拼死战斗。一路走来却发现自己站到了金字塔的头顶。
一个这样的人是不会吹nb的,因为他发自内心的觉得自己已经足够nb了。所以他不会在人们面前像拿破仑三世那样假装神秘,也不会像路易十四那样故作威严。他会坦然的哈哈大笑,坦然的喷着满嘴大蒜味抱姑娘。
也因为他的这种真诚的态度,他作为一个普通人度过的那些人生,让他明白宗教战争里的普通人的困苦。才会希望每个法国人的锅里都能有一只鸡。波旁王朝的历代国王里,路易十四是一个千方百计的想要成为伟大国王却没能成功人,路易十五是一个没打算成为伟大国王只打算享受自己的好运气的人。而亨利四世则是唯一一个既抓住了自己的好运气、享受了自己的人生,也成为一个伟大国王的人。即使都埋进了圣丹尼斯,亨利四世依然首先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法国国王,这是他最值得引以为傲的地方。
更正一波
以前鉴于纳瓦拉的亨四和私生兄弟没有闹出什么大事,所以我自我脑补以为他们关系尚可。
但实际上,当我看到亨四如何对待他同父同母亲妹妹——单纯因为 收益不大 就坚持拆散凯瑟琳和Soissons公爵把他妹一直拖到三十九岁才强迫嫁人,我觉得亨四对他同父的兄弟姐妹都是没有任何真感情的。
之所以关系尚可,只不过因为他是亨四。
而他之所以执着把他的私生子和继承人摆在一起,综合一下他的其他事迹,可能仅仅是因为,
“国王会不断地故意挑衅公主,迫使后者对他发火,然后在观察对方在怒气的行为,判断他们对于不得不忍受人或者事情的处理方式。”
“他对公主公开说,你现在看到我的情妇你就受不了要甩脸,那以后我走了,你遇到更能折磨你精神的人或者事情怎么办呢?”
亨四对待玛丽·美第奇就是这个调教态度,所以不出意外,他很可能会把这套调教方式用在自己的官方“继承人”身上。
他根本不在乎路易十三爱不爱私生子兄弟们,他只是想看路易十三的表现。
如果相处得好,那么考察重点就是“如何制衡利用异母兄弟”,
如果相处的不好,那么就看他的继承人“如何处理不得不忍受的人和事”。
所以路易十三直言不承认私生兄弟也是他的兄弟的时候,一个能把对抗到三十九岁的同母姐妹强迫嫁人的人的反应才会是大发雷霆——自己的继承人这么做实在是太真性情太没有君主素质了。
亨四这个人啊,
从个人角度来看,可以说知道的细节越多,就越能感受到他宏观上洋溢出的热情豪爽,和他细微处时不时蹦跶出的一丝冷漠。
当然,这个冷漠可能纯粹是时代烙印——毕竟昔年玛戈嫁给他也是被兄长逼的呢。
但是,只能说我突然很理解为啥妻子玛丽·美第奇老让人觉得狂躁,而长子路易十三为啥年纪轻轻就要修建凡尔赛宫——一个当时相当简陋的狩猎行宫,官方普遍认为他在那里摆脱责任,成为自己。
成为有些人的子民是幸福,成为他的家人是不幸。
亨利四世从某方面来讲,也是这样的人。
——————————————
在教育学领域给我贡献了很多杰出案例。
1.生怕波旁绝嗣,从小就拉着路易十三看无码禁片。谁料物极必反,后者长大后不但喜提称号“贞洁者”,更是一度被当代人加史学家怀疑“厌女”+“Gay”。
2. 自己和父亲的私生子关系好,于是也希望路易十三热爱自己的“兄弟姐妹们”,是故从小就安排了一堆私生子陪在路易十三身边,但好像又是物极必反,打小就和兄弟姐妹争宠(?)的路易十三从四岁开始几乎就没有满足过亨利四世这个奢望,童年就各种暴论频出,死活只认和自己同一个妈的。
长大后十三虽收敛很多,起码对妹妹的态度还好,不过从放纵红衣主教明里暗里把私生兄弟扔监狱的行动上来看,骨子里还是暴论拥护者。
3.自己个性开朗,豪爽大气,对儿子的也要类似的渴望。但谁料亨四沉迷执着于体罚教育,并且自豪宣称“我以前也是这样长大的”。于是,根据当时宫廷医生记载,在一次被狠狠鞭打过后,“他(路易十三)总是记得自己曾经遭受过虐待,十分害怕”,“不再有那种开朗,大胆的容颜了”,“大笑起来很僵硬,不会笑了”……
从此,十三成了一个和他父亲性格完全相反,阴郁冷漠,孤僻多疑的人,并且极度厌恶体罚,丝毫没有把这一教育理念进行传承的念头。
4.自己个人卫生一塌糊涂,儿子却不知为何成了洁癖。
亨四二婚能把玛丽熏到喷香水,但路易十三偏偏却是个“宁可缩短起床礼仪,也要延长洗澡时间,哪怕身处战场,每周也要频繁洗澡”的人,私人卫生在意的一塌糊涂。
(但不巧十三寿命最短,充分说明了在法兰西个人卫生与寿命的负相关性)
……
亨利四世(饱经沧桑状):……这是我儿子?这TM还真是我儿子!……我的儿子,爹爹要出远门了,什么,你什么都没和我说!你真的不考虑临别前亲一下爹爹嘛?
十三:……
不过有一说一,其实上述这些都是细枝末节,真正最重要的东西,亨利四世还是言传身教,用手把手的方法贴心传递给了王太子。
性取向不重要(毕竟顺手牢靠了一个SSR红主教),性格变化不重要,个人卫生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对法兰西的责任感,以及对自身权力的认知与运用。
亨利四世说,我不打你,以后你做错了就没有人敢打法王了。
亨利四世最让人敬佩的也就在这里,他是为数不多骤然高位后还能保持本心的人,对自己的权力与义务抱有非常清醒的认知,并且有一种朴素的,对于平民与百姓的爱。
法兰西出过很多伟人,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像亨四一样赢得百姓自发的爱与眼泪。这种爱与波旁的荣耀,法兰西的辉煌无关,纯粹是一种自发性的回馈,一种出于你爱我的自发敬意。举个反例便是黎塞留,作为聪明到极致的人,红衣主教大概率这辈子就没怎么把底层当人看过。
“为了更伟大的利益。”
“皇上心里装的是九州万方,淹死个把个县算什么。”
法兰西亲自下场三十年战争后,不堪重负的诺曼底曾派代表前去巴黎向法王陈情,阐述地方不易。结果黎塞留完美继承官僚先贤们“我不能解决问题,但我能解决提出问题的人”这一做法,用巴士底狱间接引爆了“赤足汉”农民起义。
但这都算好的了,起码十三还是心存更伟大的利益,威斯特伐利亚条约后的法兰西也的确达到了鼎盛,满足了法兰西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只是往后的波旁诸君恐怕连这点都忘了,无怪乎最后法兰西人民爱的还是亨利四世,其次敬畏黎塞留,无他,“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不单单是士,百姓也是一样,“巴黎值得一场弥撒”,“每个锅里有一只鸡”,能做出这样表率的亨利四世,无愧于法兰西人民对他的爱。
当之无愧的“好王”,法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国王之一(为了严谨性加的之一#不情愿)虽然我是共和派,但我仍然会向这位国王致敬。
(p.s. 1792年2月12日,议员Charles Lambert提议将亨利四世和路易十二的遗体葬至先贤祠。他认为只有这两位国王可以“被证明是人民之父。”)
很多关于亨利四世个人的描写高林姥爷 @高林 说很多了,我补一些自己的认知。
很多人都知道他原本是雨格诺教徒,在残酷的法国宗教战争中, “为了巴黎值得做弥撒” ,改信天主教。在沙特尔加冕后,于1594年3月22日进入巴黎。终于,亨利四世将和平带回了法国。亨利还多次通过报刊的宣传活动来证明他的与时俱进:向巴黎人散发传单。国王希望 "从1585年3月到我们登上王位这段时间,有关一方或另一方所做的一切事情的回忆,都将被抹杀和遗忘"。这也成为了《南特敕令》的序言,它禁止对过去的事件进行任何谴责,禁止任何报复。同时,他甚至力排众议,决定欢迎以前被王国放逐的耶稣会士,他们开设学院,最著名的是皇家拉弗莱什学院(拉弗莱什亨利四世学院),法国贵族可以在那里教育他们的子女。
国家重建是他给自己提出的另一个挑战。他给英国的詹姆斯一世这么写道。 "国王只对上帝负责,对自己的良心负责。" 不过他的身边还有絮利首相,他和絮利组成了法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一对。至于改革措施,这就属于通识知识了,暂且不表。总的来说作为一对忠于改革的战友,他们面对战争造成的债务深渊,最终拯救国家于破产的边缘。
不过就跟高林姥爷说的一样,亨利也有自己的缺点,但这并不代表他对法国人不友好! 威尼斯的大使曾经这么说过,"到目前为止,他所实践的快乐有三种:战争、狩猎和爱情"。特别是他的多情,多次将国家推到了可能陷入危险的地步。最终在重建王国后,他被一个狂热分子暗杀。从他去世的那天晚上开始,好王亨利的形象就成了法国人良心的寄托。
"这是唯一一个被人民记住的国王。(Le seul roi dont le peuple ait gardé la mémoire)" 这种历史记忆可以追溯到年轻的伏尔泰创作 La Henriade 的启蒙运动中。但这句话其实是被歪曲了。原句应该是博马舍(Pierre-Augustin Caron de Beaumarchais)的朋友Gudin de la Brenellerie的记述:"这是在可怜人心中唯一保留了记忆的国王(Le seul roi de qui le pauvre ait gardé la mémoire.)"。记述者们用更锋利的凿子在历史上刻下了他的赞美:国王善待穷人。因此,在路易十四凡尔赛宫廷的华丽掩盖了曾经遥远的君主的时候,亨利四世不可思议的美德却不断的被人们所颂扬:他亲近他在法国各地遇到的工人,他了解农民或手工业者的艰苦生活条件。19世纪的吟游诗人和画家依旧在传颂着亨利四世的一生。无论法国变成了什么政体,他的人气都不会动摇。甚至大革命初期,被召来保卫边境的公民军队的入伍仪式都是在新桥(Pont-Neuf)上的亨利四世马术雕像前进行的,当8月10日巴黎人民推翻王政以后,立法议会的议员们下令拆除所有国王雕像,包括这座纪念碑时,公民没有了往日的狂欢,沉默的拆除了这座雕像(在议会记录中甚至记述了有公民是流着泪拆除的)。
因此,好国王的传说深深扎根于法国的爱国良知之中。这股情绪就在1610年5月14日刺杀的当晚便诞生了。上午,他的名声还没有到达巅峰。他还被指责与他的军队一起正在准备一场糟糕的战争,目的防止哈布斯堡家族在这场战争(War of the Jülich Succession)中加强天主教的地位。有人竟然说,这位好色的老君主暗暗地想把年轻的夏洛特·玛格丽特·德· 蒙莫朗西(Charlotte Marguerite de Montmorency)从布鲁塞尔接过来。亨利因自己的多情而被责备,他的开支、税收都不好支撑,天主教徒的反抗与他给予雨格诺教徒的恩惠。这些确实是激励弗朗索瓦·拉瓦莱克(那位刺杀了亨利四世的刺客)备受煎熬的良心的原因:他认为自己是接受了来自上帝的使命。
然而,刺杀成功后,亨利的死讯一传开,就在巴黎城中引起了普遍的恐慌。当时的作家Pierre de L'Estoile是这么描写的: "商店关门了,每个人都在喊叫、哭泣和哀叹,大人与小孩,年轻的与年老的,女人与女孩都在撕扯自己的头发哭泣。" 人们的回忆瞬间将死去的国王推上了神坛,吊诡的呼应了亨利几个小时前临死前说过的话:"你们这些人现在还不了解我,但我总有一天会死的,等你们失去了我,你们就会知道我的价值,知道我和其他人有什么不同。"
总而言之,1601年9月27日,亨利四世让一个新的国家王朝诞生了,那就是波旁王朝。法国民众对此深有体会。 法国得救了,她是和平的,她在欧洲保持着她的地位,在那里,西班牙不再对她的法律指手画脚。而她欠亨利的,最终变成了人民对亨利四世永久的留念。
亨利四世继位之时,接手的是一个山河破碎、被胡格诺战争折磨的负债累累的法兰西。
经过他21年的统治,在1610年被刺杀身亡后,留给路易十三的是一个领土完整、经济复苏、一派蒸蒸日上的法兰西。
他拉开了法国成为欧陆霸主登上历史舞台中心的大幕,开启了法兰西历史上最辉煌璀璨的乐章--波旁。
我自己是个无可救药的殉道控,因为自我牺牲带给我的快感胜过世间一切,所以那些身上带着牺牲殉道元素的历史人物我很多都会有好感。
他们大部分都多多少少是忧郁的,我从未见到有哪一位可以拥有老亨这样鲜亮明快的颜色。读有管他的任何故事,都像是和一位老朋友开了瓶酒,畅快地聊天说故事一样——再没有像老亨这样让人觉得亲近的历史人物了,帝王中就更是没有。
世界与他鲜血,他将血迹拭去。世界与他寒芜,他报之以欢笑。世界与他荒原,他便种下花朵。他太爱世界,以至于世界不得不爱上他。
我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吧,最近的论文
亨利四世非常重视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带来和平的君主,而且也确实在他统治时期为法兰西君主制的进一步推进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亨利他一生都致力于弥合国家内宗教信仰上的矛盾,在他被刺杀之前的进城礼城门上还写着:“亨利,高卢的赫拉克勒斯,在他的肩膀和双手上,整个世界将会更加稳定”
就冲
« Paris vaut bien une messe » - 巴黎很值得一场弥撒
«Je veux que chaque laboureur de mon royaume puisse mettre la poule au pot le dimanche. » - 我希望我王国的每个劳动者每星期天能吃一只炖鸡。
这两句话,他就是个务实而且体恤民众的好国王。
我记得这家伙是因为他莫名其妙的死亡。。。
“杀个国王好玩儿。。没人指使、没有预谋、没有动机,就因为当天遇到国王被堵在一家以利剑穿透戴王冠心脏招牌的酒馆门口的小巷子里,脑袋一热临时起意过去捅了国王一刀,国王大喊我被捅了,有刺客,可当时街上的人都在讨论堵车问题,没反应过来,刺客一看国王大声嚷嚷,就照着心窝再给了他一刀。。这时候侍从们才反应过来,把刺客制服。。激情杀人。
嗯,可惜这时候达达尼昂还没出生。。
波旁王朝最伟大的君主死于激情杀人,法国王室安保工作太差了,这国王出行也太低调,我天朝最低调的君主,宋仁宗出行也得数百护卫前呼后拥。
亨利四世,伊拉斯谟梦想中的基督教君主,不属于那个时代的愚者,不像国王的国王,却一肩挑着两个王朝的命运。
生于一场宗教战争的黄昏,死于另一场宗教战争的黎明。
至于对他的评价,只能说,世界上只有取错的名字,没有叫错的绰号。
而法国人给亨利四世的绰号是“好国王”(Bon roi)
法兰西王国杰出的君主,也是当时法国人心目中难得的明君。
一个诡异的事实:他的风流似乎隔代遗传给了好几个孙子……
查理二世:王后三次流产导致不能生育,非婚生子却有14个。
詹姆斯二世:有私生子。晚年投奔表弟后至心梗去世前都在追求女性。
路易十四:有名有姓的情妇起码十数,非婚子女大约16个。
王太弟菲利普:府内男宠众多,除了洛林骑士还有好多,社交场合天天撩美男子,也有过女性情妇。
或者是当时社会风气如此吧。
古往今来太多人写过这个话题,其中不乏伟人,这里就不写评价了,只谈谈为什么亨利四世在不同时代能持续获得好评:
1.身为君主,亨利四世综合能力出众、性格讨喜,进而历史形象不错
2. 出色地完成时代需要的历史使命,有些同样优秀的君主因为没能做到这一点导致历史形象不佳。
3. 身为乱世终结者,对待曾经的敌人非常宽容,少了很多黑资料留下的可能。
有人提到和路易十四的比较,这里做一个不负责任的假设:如果路易十四在1680s后期去世,那他会是个名望非常高的国王,亨利四世如果身为最高执政者的时间和路易十四一样长,未必有现在这么好的名声。
整体来说亨利四世最接近的就是李世民,虽然武功上上不及天可汗的水平,但是政治上的几次选择和对国家民族的理解已经远远超过时代。
在教权最为鼎盛的中世纪他就已经懂得如果在宗教上妥协团结多数人,在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刚刚启蒙的年代他抓住机会第一时间塑造了法兰西这个民族的骨骼,如果贞德是法国民族意识觉醒的开启者亨利四世就是集大成者,而南特赦令可以说是法国未来自由平等博爱这个国家理念的基础,虽然现在你们都嘲笑法国黑人问题,但是未来百年之后法国的多民族高认同感未必会是劣势只能说在二战后民族意识觉醒的时代法国可能过了强势期吧。
另外亨利四世的个人也足够的有魅力。
“国王无法通过战争获得的东西,必将通过其他手段得到”面对长时间围困城内饥荒的巴黎亨利四世选择让粮食进城,最终通过改信等等手段抵达了国王忠实的巴黎。
“如果你们迷路了,丢失了你们的军旗,那么就请跟随这顶白羽盔,它永远会在追求荣誉的道路上”
“要让每个农民的锅里都有一只鸡”
在这些故事背后则是一个善于执政,大到建立法国的封建税收体系养活国家军队,小到集合商人们的投资修建桥再以过桥费返还商人的投资,大到整合国内宗教问题小到去农民家做客。一个热爱打猎而又体恤民情的马上天子,又是一个手腕丰富的找你政治家,同时还是个实在的军事统帅。总结亨利四世那句话再好不过了“巴黎值得一场弥撒”
我最欣赏的法国君主,同时也是我最欣赏的两个欧洲君主之一(另一个是彼得大帝)
《亨利四世》好美酒,打胜仗,能用牙齿咬下月亮的风流老情郎。
看了高发际线桑的故事,感觉他就是曹草草
没心没肺无苦无忧的乐观主义者,对自己的室友巴松比艾尔的某次失言善意包容,江湖习气,大哥风范
更可贵的是,不魔怔,虽然背负着许多不同的身份,但不忘初衷,魅力不减
查了一下他的生平,更觉得像
具有两种血统混合,试图调和某种矛盾,但其实矛盾双方对他的“宽容”都不满意,他自己也忧心于这种撕裂,死于这种矛盾的爆发
标签:亨利四世,评价,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