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性脑病患者可以通过使用药物、灌肠以及控制饮食的方式来减少肠道毒物的生成和吸收。
肝性脑病是因肝衰竭或门体分流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常见于终末期肝硬化。此病主要的临床表现是性格改变、行为失常、睡眠倒错、扑翼样震颤、意识障碍、昏迷等。对于此病的治疗,主要以积极消除诱因为主,同时减少氨产生,促进氨代谢,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恢复脑细胞功能。建议患者出现上述症状后及时就医,完善血生化、电生理检查、心理智能测验、颅脑CT等检查,以便明确诊断。确诊后患者需要遵医嘱口服或鼻饲乳果糖、乳梨醇溶液进行治疗,药物到达结肠后可被乳酸杆菌、粪肠球菌等细菌分解为乳酸、乙酸,从而降低肠道的pH值。肠道酸化后对产尿素酶的细菌生长不利,但有利于不产尿素酶的乳酸杆菌生长,使肠道细菌产氨减少。此外,酸性的肠道环境可减少氨的吸收,并促进血液中的氨渗入肠道排出体外。
同时可采用生理盐水或将乳果糖稀释后进行灌肠,也能够改善患者肝性脑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除此之外,患者需要遵医嘱服用甲硝唑片、利福昔明胶囊等抗生素类药物进行治疗,能够起到广谱、强效的抑制肠道细菌生长作用。还需要遵医嘱服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乳酸菌素片等益生菌进行治疗,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结构,抑制产氨、产尿素酶细菌的生长,对减少氨的生成有一定作用。
日常生活中,患者应该限制蛋白质摄入,并保证热能供给,同时应少吃高钠食物,如咸肉、酱菜、酱油、罐头食品、含钠味精等。
标签:肝性,脑病,毒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