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脊髓结构、功能的损害,造成损伤水平以下运动、感觉功能部分或完全的障碍。颈脊髓损伤造成四肢瘫痪时称四肢瘫,胸段以下脊髓损伤造成躯干及下肢瘫痪而未累及上肢时称截瘫。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包括急性期的康复治疗和恢复期的康复治疗,通常采用运动疗法治疗、作业疗法治疗、矫形器治疗、心理治疗等康复措施,并需及时处理合并症。一急性期的康复急性期主要目的是预防废用综合征,如预防肌肉萎缩、异位骨化、关节挛缩等,为今后的康复治疗创造条件。
训练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⒈良肢位摆放训练:患者卧床时应注意保持肢体处于良好的功能位置。⒉关节被动运动:对瘫痪肢体进行关节被动运动训练,1~2次/天,以防止关节挛缩和畸形的发生。⒊体位变换:对卧床患者应定时变换体位,一般每2小时翻身一次,以防止压疮形成,但是要注意翻身不要引起新的损伤。
⒋早期坐起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脊柱稳定性良好者应早期(伤后/术后3周左右)开始坐位训练,每日2次,每次30分钟。开始时将床头抬高或摇起30°,如无不良反应,则每天将床头升高15°,一直到80°,并维持继续训练。一般情况下,从平卧位到直立位需1周的适应时间,适应时间长短与损伤平面相关。
⒌起立床站立训练:患者经过坐起训练后无体位性低血压等不良反应即可考虑进行站立训练。训练时应保持脊柱的稳定性,配带腰围训练起立和站立活动。患者站起立床,从倾斜30°开始,角度渐增直至达到90°,如有不良反应发生,应及时降低起立床的高度。⒍呼吸及排痰训练:对颈髓损伤呼吸肌麻痹的患者应训练其腹式呼吸运动,咳嗽、咳痰能力以及进行体位排痰训练,以预防及治疗呼吸系统并发症并促进呼吸功能。
⒎大、小便的处理:脊髓损伤后1~2周多采用留置导尿的方法。每天进水量达到2500~3000ml,并记录出入水量。之后采用间歇清洁导尿术。便秘可用润滑剂、缓泻剂与灌肠等方法处理。二恢复期的康复训练患者骨折部位稳定、神经损害或压迫症状稳定、呼吸平稳后即可进入恢复期治疗。
1、肌力训练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肌力训练的重点是上肢肌肉。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残留肌肉一并训练。肌力3级的肌肉,可以采用主动运动;肌力2级时可以采用助力运动、主动运动;肌力1级和0级时只有采用功能性电刺激的方式进行训练。
肌力训练的目标是使肌力达到3级以上。
脊髓损伤患者为了应用轮椅、拐或助行器,在卧床、坐位时均要重视锻炼肩带肌力,包括上肢支撑力训练、肱三头肌和肱二头肌训练和握力训练。
2、垫上训练治疗垫上可进行⑴翻身训练。⑵牵伸训练,主要牵伸下肢的腘绳肌、内收肌和跟腱。⑶垫上移动训练。⑷手膝位负重及移行训练。
3、坐位训练可在垫上及床上进行。
坐位可分为长坐位(膝关节伸直)和端坐位(膝关节屈曲90°)。进行坐位训练前患者的躯干需有一定的控制能力或肌力,双侧下肢各关节活动范围,特别是双侧髋关节活动范围需接近正常。
坐位训练可分别在长坐位和端坐位两种姿势下进行。
坐位训练还包括坐位静态平衡训练,及躯干向前、后、左、右侧以及旋转活动时的动态平衡训练。
4、转移训练转移是脊髓损伤患者必需掌握的技能。
包括帮助转移和独立转移。
转移训练包括床与轮椅之间的转移、轮椅与坐便器之间的转移、轮椅与汽车之间的转移以及轮椅与地之间的转移等。
在转移训练时可以借助一些辅助器具,例如滑板。
5、步行训练步行训练的目标是:
①治疗性步行:一般适合于胸6-胸12平面损伤患者。
②家庭功能性行走:可在室内行走,但行走距离不能达到900m,一般见于腰1-腰3平面损伤患者。
③社区功能性行走:腰4以下平面损伤患者穿戴踝足矫形器,能上下楼,能独立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连续行走900m。
步行训练分为平行杠内步行训练和拐杖步行训练。先在平行杠内练习站立及行走,逐步过渡到平衡训练和持双拐行走训练。行走训练时要求上体正直、步伐稳定、步速均匀。耐力增强之后可以练习跨越障碍、上下台阶、摔倒及摔倒后起立等训练。
6、轮椅训练伤后2-3个月患者脊柱稳定性良好,坐位训练已完成,可独立坐15分钟以上时,开始进行轮椅训练。上肢力量及耐力是良好轮椅操纵的前提。
轮椅训练包括向前驱动、向后驱动,左右转训练,前轮跷起行走及旋转训练,上斜坡训练和跨越障碍训练,上楼梯训练以及下楼梯训练,越过马路镶边石的训练,过狭窄门廊的训练及安全跌倒和重新坐直的训练。
注意每坐30分钟,必须用上肢撑起躯干,或侧倾躯干,使臀部离开椅面减轻压力,以免坐骨结节发生压疮。
7、矫形器的使用配用适当的下肢矫形器为很多截瘫患者站立步行所必需。有膝踝足矫形器,髋膝踝矫形器。
8、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脊髓损伤患者特别是四肢瘫患者,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尤其重要。
9、心理治疗脊髓损伤给患者在精神上带来了难以描述的痛苦,但大多数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治疗会勇敢的面对现实。康复的目的是帮助患者重新尽可能正常的回到生活中去。
标签:脊髓,康复,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