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淘百问>生活百科>“商女”为何不知亡国恨,“后庭花”因何成为亡国音

“商女”为何不知亡国恨,“后庭花”因何成为亡国音

2023-07-10 12:46:57 编辑:join 浏览量:577

“商女”为何不知亡国恨,“后庭花”因何成为亡国音

偶然刷到一位曹姓演员的微头条,他抱怨说:我不知道为何有人对这一时刻的文艺抱有如此大的敌意,以至说出“商女不知亡国恨”这样的话。

曹姓演员的微头条截图

孰不料,此言一出,网上掀起轩然大波,网友纷纷留言:从古至今,任何时候,中国人从来没有对「文艺」抱有敌意;人们只是对「文艺界」种种丑恶现象抱有敌意,只是对那些有才无德的「商女」抱有敌意。

那么,曹演员所说的“商女不知亡国恨”一诗出自何处?“商女”又是些什么人呢?她们为何不知亡国恨呢?

诗出何处

“商女不知亡国恨”,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溧水东北,横贯金陵(今江苏南京)入长江。六朝至唐代,金陵秦淮河一带一直是权贵富豪游宴取乐之地。

南京秦淮河

当年,诗人杜牧夜泊秦淮,闻岸上酒家有女子月下高歌《玉树后庭花》,歌声凄婉,绮艳轻荡。

《后庭花》乃亡国之君所作的亡国之音,可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在那里咿咿呀呀唱这种靡靡之音!杜牧闻听,徒增伤感,遂作《泊秦淮》。

写景寓意,借古讽今,在极短的篇幅中,表达一种深刻的内容,这是杜牧咏史诗的最大特点。

杜牧出身于显贵高门之家,祖父杜佑历任唐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又是《通典》的编撰者。他的堂兄杜徐选配宪宗长女歧阳公主,一时间,杜家“隆贵显荣,莫与为比”。

杜牧于文宗大和二年(828年)进士及第,又登制科,才名播于天下。意气风发的杜牧当年曾写有《赠终南兰若僧》一诗:“家在城南杜曲傍,两枝仙桂一时芳。”指的就是这两件事。

杜牧出身如此显贵之家,又少年科第,抱玉握珠,才大如海,按说在仕途上应该顺风顺水,谁知世事难料,杜牧一生坎坷,命运多舛,长期受人排挤,终身郁郁不得志。

商女不知亡国恨

即便如此,杜牧依然时刻关心政治,对当时千疮百孔的唐王朝甚为牵挂忧虑。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很多具有现实意义的咏史诗,讽刺晚唐那班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并以此来寄托自己对现实政治的感慨和关注。

《泊秦淮》就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于六代兴亡之地的感叹中,寓含忧念现世之情怀。

何为“商女”

目前学术界对杜牧诗中“商女”的形象,有不同的解读,主要有两种:一是商人妻女;二是歌女、歌妓。

宋刘放《中山诗话》:“乐天当日最多情,泪滴青衫酒重倾。明月满船无处问,不闻商女琵琶声。”此诗中的“商女”,毫无疑问就是白居易《琵琶行》“老大嫁作商人妇”中的“商妇”。

看来,把“商女”理解为“商人妻女”,也有一定的依据。

故此,明代杨士弘撰、张震注的《唐音》一书 中,在《泊秦淮》诗后有这样注释:“后庭花,见前注。商女,商客之女也。”

白居易《琵琶行》

但多数注家都把“商女”释为“歌女、歌伎或卖唱的女子”,这是为什么呢?

唐代歌伎、女伶通称为“秋娘”“秋女”,如自居易《琵琶行》:“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又如元稹《赠吕二校书》:“共占花园争赵辟,竞添钱贯定秋娘。”

那么,“秋女”“秋娘”又为什么称“商女”呢?

既然是歌女,必然跟音乐有关联。我国古人依据五音“宫商角徵羽”中各音所具的不同音质特点,使之与四季相配合,如“宫”对应季夏,“商”对应秋,“角”对应春,“徵”对应夏,“羽”对应冬。

隔江犹唱后庭花

《淮南子道应》:“宁戚饭牛车下,望见桓公而悲,击牛角而疾商歌。”又如陶渊明《咏荆轲》:“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皆言商音凄清、哀婉、悲凉。

古人认为,商音与秋天萧条凄切之景相合,故以“商女”代指秋娘、歌妓。

商女何来亡国恨

杜枚《泊秦淮》一诗,意在警醒世人不要沉溺歌舞声色,谨防重蹈南陈灭亡之辙。因此,每当那些绮艳轻荡的歌声,在不合适宜的时空响起,人们便对这些歌女们判了罪:“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士大夫们更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纷纷指责商女的不爱国,进而强烈要求商女关心皇帝关心的事物——江山社稷。

然而,这些处在社会底层的商女们,她们的法律身份都是属于“奴婢贱人”,国家已经将她们边缘化。在她们的内心深处,什么国家兴亡,什么社稷安危,这些个有着柔软歌喉、热爱吟唱的商女对此根本没有那么多的热情。

张养浩潼关怀古

元代文学家张养浩在《憧关怀古》中说得好:“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在国家还不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封建时代,亡国,亡的是统治阶层,对于下层民众,对于那些歌妓来说,不管谁当皇帝,他们都不怕。

老百姓真正怕的,是被统治者踩在脚底下那种民不聊生的日子,因此,如果国家不属于人民,统治者又不为人民服务,老百姓就会说:“这样的国家,亡就亡了吧。”

“后庭花”是什么花

“后庭花”,顾名思义,是在庭院中栽培的花卉,但这究竟是什么花呢?

学者们对此观点不一致,有的人认为后庭花只是一个泛指,并不特别指哪种花;有的人认为,是指映日红,明《正德江宁县志》载:“玉树后庭花,陈后主酷爱此花,一名映日红,即今雁来红。”

雁来红

有的人认为,后庭花是绣球花。清末文人陈作霖在《凤麓小志》中引:“名园不浅春华色,总让后庭玉树多(谓绣球花)”。

绣球花

不过,更多的人认为,后庭花指的是矮脚鸡冠花。北宋苏辙在《寓居六咏》中有“后庭花草盛,怜汝计兴亡。”句后自注:“或言矮鸡冠,即玉树后庭花。”这是指出“后庭花”为具体植物的最早记载。稍后的王灼在《碧鸡漫志》中也提到:“吴蜀鸡冠花有一种小者,或红、或浅红、或白、或浅白,世人曰后庭花。”

矮脚鸡冠花

矮脚鸡冠花,在南京园林广泛种植,高约五六寸,秋季开花,花形似鸡冠,有浅色、白色,也有红色、金黄,盛开之时,花冠如美玉一样好看,南京到了过节的时候,常常拿这种花来装饰。

因南陈后主酷爱“后庭花”,爱屋及乌,他便把乐府民歌中这首同名曲子填上了新词,词极艳丽:“丽宇芳林对高阁,新妆艳质本倾城。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

鸡冠花

然后,陈后主于后庭大摆宴席,召集众多嫔妃近臣,让歌姬们一遍一遍地唱。

陈后主是一个典型的昏君,不问政事,不恤民情,穷奢极欲,沉湎声色,只知道日夜与妃嫔、文臣游宴,作诗唱和。

当时,北方强大的隋朝时准备渡长江南下,陈这个江南小王朝已经面临着灭顶之灾,可陈后主自恃长江天险,颇不以为然,整天与嫔妃近臣饮酒嬉戏,征歌逐色,自夕达旦。

陈后主享乐图

祯明三年(589年),隋军攻入建康(今南京),陈后主被俘,后病死于洛阳。

“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陈后主莺歌燕舞的好日子,就像这玉树后庭花一样短暂,前后不足七年(公元582年~589年),后世遂将《玉树后庭花》定为“亡国之音”。

南朝虽亡,盛唐不再,但秦淮河桨声灯影中的商女,至今仍惹人玄想不已。

“文以载道”,是中国文学艺术的优秀传统,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正人心、化风俗,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感悟人生、明辨是非。

文艺为工农兵服务

然而,随着市场化经济的发展,一些文艺工作者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经不起名利的自我膨胀,甘心被市场牵着鼻子走,良知与责任让位于利益,争名夺利,作风糜烂,犹如当年的“商女”,不以为耻,反自觉得意非凡。

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更不能沾满铜臭气。一个文艺工作者,如果不能做到“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那么,总有一天,人民就会像剜烂苹果一样,把他彻底抛弃。(张文平)

标签:亡国,商女,后庭花

版权声明:文章由 淘百问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taobaiwen.com/life/198221.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