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尹为商汤之右相,名挚,是商汤至太甲时期商朝的一位元老。太甲,商汤之孙。《史记·殷本纪》记载:“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宫。三年,伊尹摄行政当国,以朝诸侯。帝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反善,于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帝太甲修德,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这个伊尹放太甲的故事在《孟子》、《左传》等书中的记载与此基本相同,可见此故事内容在古代流传很广。不过《竹书纪年》记载的内容不同,其云:“仲壬崩,伊尹放太甲于桐,乃自立也。伊尹即位,放太甲七年。太甲潜出自桐杀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奋,命复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按此说,则在商朝初年,统治集团内部曾发生了一次争夺王位的斗争。这里所记与传统说法完全不同。尹伊素来被看作是贤相,辅佐匡正太甲成一代名君,这是太史公司马迁的看法,也是亚圣孟子的看法;但是近代史学巨擘顾撷刚则认为尹伊放太甲于桐宫是篡位,最后尹伊还被太甲杀了
太甲不明(昏庸?),伊尹就把他关在桐宫了`
从商汤至太甲(汤嫡长孙)期间,伊尹一直是商王朝的重要辅臣,商朝的一位掌权的元老。就在太甲即位之初,发生了伊尹放太甲于桐宫的事件。由于文献不足,历来对此事有不同说法,各执一词。 传统说认为,伊尹放太甲的事件,是常被后世称颂之事,有史籍为证。《尚书序》记载: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诸桐,三年复归于亳,伊尹作太甲三篇。《左传·襄公二十一年》则说,伊尹放太甲而相之,卒无怨色。后世儒家据此颂扬伊尹具有“大仁”、“大义”之美德。怀疑说提出,早在战国时就有人仔细推敲传统说,以为不可信。《孟子·尽心上》记载,公孙丑对此事提出了疑问。他说:“贤人之为人臣也,其君不贤,则固可放与?”在古代社会,君臣关系是不可改变的。伊尹身为人臣而放其君,这种颠倒君臣关系的做法,除了依仗权势,:有意篡夺外,在正常情况下是礼法所不允的。孙淼在《夏商史稿》一书中,也认为此事值得怀疑。伊尹是受儒家崇拜的贤人,岂能搞纂权活动?因而后世儒家竭力为之辩解,把伊尹篡夺政权说成是教训国君,。公孙丑的发问,刺中问题的关键。 否定说认为,所谓伊尹放太甲于桐宫是为了教训太甲的说法,埯盖了历史真相。据《竹书纪年》记载,仲壬崩,伊尹放太甲于桐宫,乃自立也。伊尹即位,放太甲七年。太呷潜出杀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奋,命中分伊尹田宅。·《太平御览》卷八三《皇王部》引《 语》,也有类似记载,说仲壬崩,伊尹放太甲,乃自立四年。这样看来,根本不存在伊尹放太甲于桐宫又迎立太甲之事。实际情况是伊尹废太甲篡位,后太甲潜出桐宫杀伊尹,夺回了王位。
标签:桐宫,太甲